跳到主要內容

DRM應用於數位出版的突破與趨勢

DRM應用於數位出版的突破與趨勢
全景軟體文件影像事業處副處長/李彥璋

過去的運用與困境

對出版業者而言,DRM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數位版權管理) 一直是個令人期待又令人受傷害的殺手級應用。透過與電子書出版、數位打樣、POD (Publish-On-Demand)、影音 (MP3, Flash) 等應用領域的整合,不但能增加與讀者多元的接觸與互動,更可望在不安定的市場中開創另一片天空。

但針對電子出版的DRM保護,為什麼過去都是停留在叫好而不叫座的情況?目前就近幾年來的時空背景來做相關說明:

1. 出版業者缺乏合作空間:

‧ 大家都為了搶第一,而爭相發表新技術,但並未思考到各業者之間的合作,因此大餅還沒有做出來以前,就已經扼殺了電子出版的市場空間。
‧ 因此,出版業者受到傷害的同時,也讓讀者感到無窮的失望 (例如:已購買相關的電子書與載具,後來都變成個人重覆的投資),種種因素都讓大家都失去了投入的心情。

2. 出版格式都沒有標準化:

‧ 內容的保護是個重要的關鍵,但是如果推行的格式並沒有標準化產品可運用,那只會引起推行的不便性,例如讀者必須有特殊的閱讀器才能閱讀,其操作與版本的更新都會受限於開發廠商的支援與發展的決心。
‧ 同時,出版廠商都會擔心如果轉換成特殊的格式後,當這股潮流一過,未來一定再需要浪費在格式轉換的重覆投資。

3. DRM保護機制並未考慮讀者的感受:

‧ 線上閱讀對讀者來說,本來就是比較吃力一點,但是它提供了便於收藏保存、快速的檢索查詢、隨時調閱等好處。但是若因為技術過於嚴謹,變成了為保護而保護,這就會產生很多閱讀上的不便 (例如:閱讀器容易發生系統錯誤,甚至影響到其他應用程式的操作),又或者是操作的困難性 (下載檔案既困難,而且又要多學習一套新的閱讀器功能)。
‧ 因此,科技並沒有帶來便利性以前,就已經磨滅了讀者的興趣。

4. 過去DRM的技術都過於簡單,並未達到有效的保護:

‧ 以往的DRM保護都採用簡單的加密機制,但是透過一些程式破解手法 (例如:暴力的密碼猜測、破壞程式指標、序號任意流傳等),都可以讓數位資產的保護完全失效。數位內容雖然很容易普及,但一直是易放難收,所以後續的控管就更為重要。

技術與環境的突破發展

發展到今天,經過無數次失敗與努力,終於有一個成熟的環境讓大家再投入,而且實體的紙本與虛擬的數位內容,兩者的需求都一直在提升,如何整合兩者之優勢而達到互補的效果,才能提昇競爭力的不二法門。目前就技術與環境的突破做相關描述:

1. 出版業者已有更大更廣的使命與目標:

‧ 與七、八年前相比,線上閱讀 (網路新聞、電子公文)、網路交易 (電子採購、網路下單) 與線上通訊 (電子郵件、線上聊天) 等應用,都已經是民眾生活上不可或缺的資訊分享與應用。
‧ 但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過多的資訊讓大家都深感困擾,取而代之的應是知識的提供,因此如何去建構與整合知識,才是出版業者共同努力的目標。

2. 出版格式愈趨統一:

‧ 目前投入在電子書出版的廠商雖然有很多 (例如:Adobe、Microsoft、智慧藏、漢文化資訊聯盟、華文網、HiNet等),但是實際上值得運用的保護格式,卻是少之又少。
‧ 以PDF格式為例,其整合印刷排版 (前端的Illustrator, InDesign)、可攜式 (跨平台、一致性的介面)、多媒體支援 (Adobe併購Macromedia之目的)、文件儲存 (Adobe PDF/A 已成為ISO 國際標準的文獻檔案格式),都讓PDF已經成為一種主流的檔案格式,而且它更減化了電子出版作業的程序,也醞釀了數位出版的舞台。

3. DRM保護機制應融合在讀者的環境與感受:

‧ 以往的閱讀機制,必是建立在操作方便與系統穩定這兩個要點上。但時至今日,相關的閱讀環境的配套都已成形,比方說LCD的輕薄短小與零幅射,就是配合閱讀舒適度的一項重要的科技發展。而電子郵件與部落格的盛起,也大幅減少了需要對讀者在線上閱讀的推廣與教育。同時,無線網路與線上學習等,都帶來了 anytime與anywhere的觀念。
‧ DRM保護是一種必要的手段,以正回饋的方式,去保障創作者的智慧版權,以吸引更多的創作,讓讀者更容易去取得知識,以吸引更多知識的整合與運用。

4. DRM技術採用高度嚴謹技術:

‧ 所謂資訊安全,最簡單的法則就是:當付出的成本,遠大於資料的價值,這個東西就很安全。例如:鈔票要加入很多的防偽機制,就是讓犯罪者必須付出極高的成本。
‧ 所以DRM保護,都必須整合PKI的加密技術,這是數位內容的基本保護。而對於已出版的電子內容,則必須再配合後端的線上稽核機制,以追蹤使用者的閱讀情況,例如一本授權給某甲的書,是否在短時間內有過量的開啟動作,而且IP來源是否都完全不一樣,這些因素的背後可能就是版權被盜用的行為正發生。這時候,如果我們能夠透過線上管理介面,就可以馬上把閱讀權停止掉,並進一步與讀者聯絡,以協助讀者在閱讀上的問題。這不只能保護創作者與讀者的權益,同時也能嚇阻侵權盜用的行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桌球運動的未來在哪?

之前看到客家新聞雜誌針對新埔桌訓做的報導:台灣乒未來 裡面很清楚地介紹了新埔桌訓,以及點出不少台灣桌球界的問題 甚至,我覺得這些其實是台灣運動界的共有問題 請先看這兩段影片吧 (如果只想看裡面提到的問題,請直接看第2段; 但我強力建議從第一個影片開始看,因為可以看到葉教練用心帶球隊,還有球員們很認真用心練球的過程)

[讀書心得] 【當上主管後。只能默默崩潰? The Making of a Manager: What to Do When Everyone Looks to You】

  趁著連假用一個完整的空檔看完了這本【當上主管後。只能默默崩潰? The Making of a Manager: What to Do When Everyone Looks to You】,中文書名聳動但其實英文原名的意義更為重要,作者用一個輕鬆但又有結構性的方式來分享她在 FB 從菜鳥主管到資深主管的心路歷程與心得,也讓這本書在可閱讀性與知識豐沛性上得到良好的平衡。 這本書很適合給[將要第一次當主管、剛當上主管的朋友們],但其實對於已經當過主管多年的朋友,也是一本適合回頭檢視自己身為主管的足與不足之處,也因此這本書會被我列為未來在某個時間點重新拿出來重新閱讀的清單之中。 ------ 後面聊些看這本書的反思過程想到的事情: (講在前面,今天提到的這些工作經歷,對我來說都是無止境地學習,不管一開始走到某一條路徑是否為自主的選擇,但我真心都很感謝這一路上的機緣,不然我沒有機會走到目前這個方向) 先做一些背景回顧 : 其實從博班畢業回台以後,我在學術圈的工作歷程跟大部分走學術研究出身的朋友不太一樣,簡單來說,以[研究、教學、服務]的正常學術生涯路徑通常會是:  a. 研究為主; 教學次之; 服務的部分先做系所內部的事,待升等完開始兼任學校教學/行政單位主管 b. 先做研究但因為到了一個新成立的系所,所以要參與很多的前期規劃/招生/制度建立,本質上"研究"還是重心,但教學服務的比重相對較多 但以我的狀況來說,剛回台的前三年一開始的路徑跟"b"很像,只是我在教學及服務上的比重反而遠超過了研究,而且當時因為學程的人手不足,所以可以算是包辦了[教學者、規劃者、各種行政執行者、甚至還要跟長官去募款]等多重角色,甚至在第四年以後到現在為止,我更早開始參與了院級到校級的整體規劃執行(通常菜鳥助理教授要等級提升後才會參與的),等於是一開始就不是先學習建立自己的研究團隊,而是先學會規劃並建立一組新的行政團隊。 上述這一段聽起來輕描淡寫,但我想身在學界的朋友應該可以理解這些事情對於有志於以學術研究為主的人來說,會造成多少的阻礙。的確,無可否認這間接影響了後來我要留在學界的些許障礙,甚至也讓我在某個時間點決定跳進了某一間新創以嘗試不同的方向。 不過我最終還是回來學術圈這一個路徑,但其實我非常感謝這些經驗,因為到現在行政同仁跟我抱怨說『邱老師,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