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讀書心得] 【當上主管後。只能默默崩潰? The Making of a Manager: What to Do When Everyone Looks to You】

 


趁著連假用一個完整的空檔看完了這本【當上主管後。只能默默崩潰? The Making of a Manager: What to Do When Everyone Looks to You】,中文書名聳動但其實英文原名的意義更為重要,作者用一個輕鬆但又有結構性的方式來分享她在 FB 從菜鳥主管到資深主管的心路歷程與心得,也讓這本書在可閱讀性與知識豐沛性上得到良好的平衡。

這本書很適合給[將要第一次當主管、剛當上主管的朋友們],但其實對於已經當過主管多年的朋友,也是一本適合回頭檢視自己身為主管的足與不足之處,也因此這本書會被我列為未來在某個時間點重新拿出來重新閱讀的清單之中。

------

後面聊些看這本書的反思過程想到的事情:

(講在前面,今天提到的這些工作經歷,對我來說都是無止境地學習,不管一開始走到某一條路徑是否為自主的選擇,但我真心都很感謝這一路上的機緣,不然我沒有機會走到目前這個方向)

先做一些背景回顧 :

其實從博班畢業回台以後,我在學術圈的工作歷程跟大部分走學術研究出身的朋友不太一樣,簡單來說,以[研究、教學、服務]的正常學術生涯路徑通常會是: 

a. 研究為主; 教學次之; 服務的部分先做系所內部的事,待升等完開始兼任學校教學/行政單位主管

b. 先做研究但因為到了一個新成立的系所,所以要參與很多的前期規劃/招生/制度建立,本質上"研究"還是重心,但教學服務的比重相對較多

但以我的狀況來說,剛回台的前三年一開始的路徑跟"b"很像,只是我在教學及服務上的比重反而遠超過了研究,而且當時因為學程的人手不足,所以可以算是包辦了[教學者、規劃者、各種行政執行者、甚至還要跟長官去募款]等多重角色,甚至在第四年以後到現在為止,我更早開始參與了院級到校級的整體規劃執行(通常菜鳥助理教授要等級提升後才會參與的),等於是一開始就不是先學習建立自己的研究團隊,而是先學會規劃並建立一組新的行政團隊。

上述這一段聽起來輕描淡寫,但我想身在學界的朋友應該可以理解這些事情對於有志於以學術研究為主的人來說,會造成多少的阻礙。的確,無可否認這間接影響了後來我要留在學界的些許障礙,甚至也讓我在某個時間點決定跳進了某一間新創以嘗試不同的方向。

不過我最終還是回來學術圈這一個路徑,但其實我非常感謝這些經驗,因為到現在行政同仁跟我抱怨說『邱老師,某某事情你講得簡單,但你知道實際執行要花多少時間嗎?』時,我可以有自信地回答『我知道,因為現在跟你們說的事情,後面所要執行的內容我都親手自己一個人從規劃到實際執行完整做過,所以工作量及可執行性是有考慮過的,但如果執行上有困難或不知道怎樣做,請隨時跟我說』


-------

前情提要有點長,回題....

1. 在看完這一本書以後,我想說的是,這幾年的歷程走下來,我深深地覺得在台灣的大學整體制度規範下,我們的行政單位主管往往是由學校教授兼任,其他不管在資深的行政同仁也許會當作副主管,但要當到一級單位主管是很少見的。(這邊不是要戰教授不能當主管,過往到現在我周邊都有很多教授當行政主管都非常用心投,但如同政府的政務官與事務官之間的拉扯一樣有相似的情形。)

不過我觀察到幾件事:

1. 教學單位與行政單位主管所要會的事情以及決策思維其實是很不一樣的,大學裡的教學與行政單位其擔任的任務雖有部分相同,但整體思維其實多有不同,因此當曾身為教學單位主管轉任行政單位主管時,能否把自己的思考邏輯從系所到校? 思考事情的觀點轉變能否適切地轉化,其實是一門大哉問

2. 領導管理 研究團隊vs行政團隊,這兩者之間的領導管理思維也不盡相同,我們有時候會用帶研究生/博後的方式來帶行政單位同仁,但其實兩個團隊成員在動機目的及職涯路徑上其實大不相同,身為領導者/管理者的我們,其實也要做調整,不然就會把整個團隊弄得一團亂

3. 規劃者與執行者之間能否有效率地溝通。簡單舉例(不代表任何真實特定個人或事件): 某行政同仁:『我參加了某個會議,長官畫了一個很大很大的構想,我們可以理解這個構想的重要性,但要怎樣執行?有甚麼資源?誰來領導我們從規劃到執行落地?】。上述的舉例其實在行政單位很常聽到,其實有時候不是行政同仁不願意做,而是不知道怎樣開始做(這中間有非常多原因,在此不贅述),這時候身為行政單位主管其實應該是要跳進來領導,我想在這產業是會發生的,但在校園裡面就會卡住。

為什麼? 我用新創的概念說明,創辦人(願景長)有了一個遠大願景,但跟營運團隊之間缺少了執行長的角色(與創辦人溝通將願景轉為實質規劃,再帶領營運團隊理解願景及規劃並落地執行的溝通橋梁的存在)。

理論上,行政單位主管(兼任的教授們)應該要擔任執行長的角色,但大部分時候都沒有做到,這個成因不是單一人事物的錯,而是一個總合因素造成的結果,比如: 學校從來沒教過教授們身為主管該如何領導管理、即使學校有開這樣的領導管理課,參與的教授是否認為自己應該學? 還是覺得反正我是兼任暫當一下就好?、抑或有時候根本是行政同仁心態問題(同仁覺得反正你是政務官,過一兩年就會走,下一個主管又是新的想法,那我幹嘛聽主管的話?)。


-------

綜上所述,我還是嘗試拉回這篇的起點: 這一本書,剛剛上面說的觀察,其實都不是解決單一端點就能解決問題,因為那些是一整個系統面的問題,並沒有完美的單一解。

不過這本書給我一個很正面的思考,從頭到尾這本書都沒有在檢討別人,或是抱怨制度及其他事物,作者都在引導我們去思考: 

我是誰? 我適合當主管嗎? 我的目標是甚麼? 

我身為主管或領導者該怎麼做? 

怎樣可以做得更好? 如何持續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成長? 

這也是這本書讓我很有同感的重要點,

因為這幾年的經驗下來,我覺得與其花時間抱怨別人怎樣不好/事情怎樣不順/制度怎樣不合理,抑或嘗試去改變別人的想法與行為,還不如花更多時間去思考"我學到了甚麼? 可以怎樣做得更好? 身為主管,我能不能讓我的團隊變得更好"。


補註1: 文章中沒有要討論任何單一個人在工作上的決定,比如身為兼任主管時的重心倒底要放在教學/研究/服務?
因為每個人都有多重角色(可能是行政同仁、主管、教授、家人等等)對於自己的職涯規畫及重心都有所不同,所以在此沒有必要也沒有權利去幫別人定義他/她這樣做事是好或壞,而是要把重點放在回頭檢視反思自己怎樣可以更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桌球運動的未來在哪?

之前看到客家新聞雜誌針對新埔桌訓做的報導:台灣乒未來 裡面很清楚地介紹了新埔桌訓,以及點出不少台灣桌球界的問題 甚至,我覺得這些其實是台灣運動界的共有問題 請先看這兩段影片吧 (如果只想看裡面提到的問題,請直接看第2段; 但我強力建議從第一個影片開始看,因為可以看到葉教練用心帶球隊,還有球員們很認真用心練球的過程)

Ghost In The Shell 攻殼機動隊

: 我看GIS系列的順序是: Ghost In The Shell:stand alone complex(TV版) Ghost In The Shell:innocence(電影版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