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轉錄]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談秦代青銅劍

[轉錄]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談秦代青銅劍
(文:廖淑芬)

        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當秦國最先滅了韓、趙,正要向東、向南繼續完成統一大業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荊軻帶著秦將樊於期的首級、燕國督亢一帶(在河北省)地圖來到秦國,當然獻圖投降是假,刺殺秦始皇才是他的目的。隨著「圖窮匕乃現」,司馬遷這樣描述:荊軻趁這間隙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拿起匕首往秦王胸部猛刺,秦王大驚從王座上跳起,衣袖挣斷,匕首刺空,秦王繞柱奔逃,並企圖拔劍還擊,然而,三次拔劍竟然拔不出來。司馬遷解釋是因為秦始皇的劍太長了,所以無法及時拔出。最後在一個宮廷醫生的提醒下,才握住晃動不已的劍鞘,拔劍刺傷荊軻﹒﹒﹒﹒。 
        在中國傳統武術中有ㄧ句諺語:「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意思是兩人短兵相接時,誰的兵器長顯然比較容易刺到對方,反之兵器短的就處於劣勢。青銅材料因為容易折斷,所以青銅劍普遍短而寬,春秋戰國時極負盛名的越王句踐劍,全長不過55﹒6公分,先秦時代的青銅劍最長者頂多66﹒5公分,似乎60公分是青銅劍的極限。 
        而在兵馬俑坑陸續出土的二十多把青銅劍,最長的94﹒8公分,最短的也有81公分,因此90公分的長劍應該是秦軍普遍的佩劍,而非出自某些特別巧匠之手,秦人應該已經掌握了突破青銅劍極限的技術,秦劍的長度遠遠超過六國的青銅劍!此外,這些青銅劍雖然埋藏了兩千多年,出土後表面依然光潔明亮,顏色青灰,刃鋒銳利不減當年,經過檢測,表面含有一層薄薄氧化層,含有氧化鉻,先進的科技起了良好的防銹作用。 
        令人納悶的是秦代青銅劍為什麼不容易折斷,專家發現關鍵在於紅銅中加入多少錫,因為錫太少,劍太軟;錫太多,劍較硬,但也較容易折斷。專家對出土青銅劍做了化學定量分析,發現它的銅錫含量比例使硬度和韌性都恰到好處。根據實驗,含錫量若接近20%則最為堅韌,經由現代方法檢測其中一把青銅劍,含錫量約為21%,其工藝水準不得不令人讚嘆。秦劍劍身窄長,為柳葉形,共有8八個稜面,獨特的外型設計,不僅使秦劍受力部分加強,保持一定彈性,劍身不會過於沉重,更增強劍的穿刺能力。 
        專家曾用青銅劍測試鋒利程度,在桌上放一疊紙,然後將劍從上面輕輕拉過,一次竟然劃透19張紙,秦青銅劍的威力可想而知。當荊軻短短的匕首碰上秦始皇的長劍,也許只能徒呼奈何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Ghost In The Shell 攻殼機動隊

: 我看GIS系列的順序是: Ghost In The Shell:stand alone complex(TV版) Ghost In The Shell:innocence(電影版第二集)

台灣桌球運動的未來在哪?

之前看到客家新聞雜誌針對新埔桌訓做的報導:台灣乒未來 裡面很清楚地介紹了新埔桌訓,以及點出不少台灣桌球界的問題 甚至,我覺得這些其實是台灣運動界的共有問題 請先看這兩段影片吧 (如果只想看裡面提到的問題,請直接看第2段; 但我強力建議從第一個影片開始看,因為可以看到葉教練用心帶球隊,還有球員們很認真用心練球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