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FW: 光影巴黎 (下)

【文/李政亮】

值得注意的是,巴黎可說是十九世紀萬國博覽會的首都,不僅巴黎市十九世紀舉行萬國博覽會作多次數的城市,萬國博覽會透過高聳亮麗的空間吸引龐大人潮進入觀賞的展覽形式,也深刻影響日後巴黎的消費空間。1900年巴黎所舉行的萬國博覽會當中,設有大電影院的展廳,大批的好奇觀眾加上360度的全景銀幕構成極為壯觀的一幕。前述1907年百代所成立的豪華大戲院,雖然並非採取360度全景銀幕的設計,不過,透過高聳亮麗的空間吸引觀眾的邏輯與萬國博覽會一致,該電影院的觀眾席多達5500個座位。

儘管盧米埃的《火車進站》、《灑水記》等紀實短篇吸引了為數眾多觀眾的好奇心理,不過,那畢竟只是獵奇心理。電影得以能夠持續得到觀眾的重視,還在與本地流行文化的結合。事實上,就法國電影發展來說,早期的電影先鋒們便已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例如梅里葉便根據暢銷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也就是《環球世界八十天》的作者)的科幻小說《月球旅行記》拍成電影。在此之後,更出現有流行電影大師之稱的導演路易‧費亞德(Louis Feuillade)。費亞德活躍於1910年代的法國影壇,在他眼中,電影既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生意;他綜合兩者開啟了流行電影的風潮。在他所執導的電影當中,將暢銷連載小說芳湯瑪(Fantônmas)系列改拍為電影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芳湯瑪是1911年開始連載的通俗小說,小說當中的芳湯瑪是經常變換身分面貌的千面大盜,並與警探進行智鬥。這種經常變裝的盜匪形象,在法國通俗小說當中有其傳統也極受歡迎,例如亞森羅蘋就是一個例子。1913年開始,高蒙公司將之搬上銀幕,銀幕裡的芳湯瑪陪伴法國人從黑白默片、有聲電影到彩色電影,甚至也被拍成電視連續劇。迄今仍有許多專門網站與專書介紹芳湯瑪,其深植人心,可見一般。

法國「美好時期」的電影發展,就像電影的多重寫照──既是具有商機的新興媒體、也是傳遞本地流行文化的中介,更是一門新興的藝術。不過,多元的電影實踐,卻也是「美好時期」的尾聲。在電影史的歷史書寫當中,法國電影因為一次大戰的因素,戰後霸主地位為美國所取代。戰爭所帶來的國力損耗固然關鍵因素,不過,十九世紀末期以來美國透過企業資金結合技術創今的模式,也逐漸為另一個「美好時期」的美國奠下基礎。在資金與技術研發相結合之下,許多技術想像如何實踐變得並非遙不可及。

此時的美國,也步入一個社會轉型的階段,農村人口大量移向城市,再加上當時主要的技術革命──汽車產業、電力相關產業、無線電產業等帶動之下,美國成為一個繁榮的社會,與福特流水線大量生產相對應的,則是具有大眾消費能力的消費社會。就電影的發展來說,1910年開始西移至加州的好萊塢進而成為電影生產的集叢(cluster),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衝擊,1914年美國電影生產總量就占全球影片生產總數的一半以上。一戰之後,美國的科技能力也充分展現在電影方面,有聲電影的出現,正是科技力量的成果,而有聲電影的出現,更奠定好萊塢在全球電影市場的優勢。

儘管法國與美國在電影史發展過程當中,分別曾經各擅勝場。不過,更為重要的是,在兩者的競逐之下豐富了電影了可能性,也豐富了人們的觀影經驗。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32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桌球運動的未來在哪?

之前看到客家新聞雜誌針對新埔桌訓做的報導:台灣乒未來 裡面很清楚地介紹了新埔桌訓,以及點出不少台灣桌球界的問題 甚至,我覺得這些其實是台灣運動界的共有問題 請先看這兩段影片吧 (如果只想看裡面提到的問題,請直接看第2段; 但我強力建議從第一個影片開始看,因為可以看到葉教練用心帶球隊,還有球員們很認真用心練球的過程)

[讀書心得] 【當上主管後。只能默默崩潰? The Making of a Manager: What to Do When Everyone Looks to You】

  趁著連假用一個完整的空檔看完了這本【當上主管後。只能默默崩潰? The Making of a Manager: What to Do When Everyone Looks to You】,中文書名聳動但其實英文原名的意義更為重要,作者用一個輕鬆但又有結構性的方式來分享她在 FB 從菜鳥主管到資深主管的心路歷程與心得,也讓這本書在可閱讀性與知識豐沛性上得到良好的平衡。 這本書很適合給[將要第一次當主管、剛當上主管的朋友們],但其實對於已經當過主管多年的朋友,也是一本適合回頭檢視自己身為主管的足與不足之處,也因此這本書會被我列為未來在某個時間點重新拿出來重新閱讀的清單之中。 ------ 後面聊些看這本書的反思過程想到的事情: (講在前面,今天提到的這些工作經歷,對我來說都是無止境地學習,不管一開始走到某一條路徑是否為自主的選擇,但我真心都很感謝這一路上的機緣,不然我沒有機會走到目前這個方向) 先做一些背景回顧 : 其實從博班畢業回台以後,我在學術圈的工作歷程跟大部分走學術研究出身的朋友不太一樣,簡單來說,以[研究、教學、服務]的正常學術生涯路徑通常會是:  a. 研究為主; 教學次之; 服務的部分先做系所內部的事,待升等完開始兼任學校教學/行政單位主管 b. 先做研究但因為到了一個新成立的系所,所以要參與很多的前期規劃/招生/制度建立,本質上"研究"還是重心,但教學服務的比重相對較多 但以我的狀況來說,剛回台的前三年一開始的路徑跟"b"很像,只是我在教學及服務上的比重反而遠超過了研究,而且當時因為學程的人手不足,所以可以算是包辦了[教學者、規劃者、各種行政執行者、甚至還要跟長官去募款]等多重角色,甚至在第四年以後到現在為止,我更早開始參與了院級到校級的整體規劃執行(通常菜鳥助理教授要等級提升後才會參與的),等於是一開始就不是先學習建立自己的研究團隊,而是先學會規劃並建立一組新的行政團隊。 上述這一段聽起來輕描淡寫,但我想身在學界的朋友應該可以理解這些事情對於有志於以學術研究為主的人來說,會造成多少的阻礙。的確,無可否認這間接影響了後來我要留在學界的些許障礙,甚至也讓我在某個時間點決定跳進了某一間新創以嘗試不同的方向。 不過我最終還是回來學術圈這一個路徑,但其實我非常感謝這些經驗,因為到現在行政同仁跟我抱怨說『邱老師,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