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FW: 光影巴黎 (下)

【文/李政亮】

值得注意的是,巴黎可說是十九世紀萬國博覽會的首都,不僅巴黎市十九世紀舉行萬國博覽會作多次數的城市,萬國博覽會透過高聳亮麗的空間吸引龐大人潮進入觀賞的展覽形式,也深刻影響日後巴黎的消費空間。1900年巴黎所舉行的萬國博覽會當中,設有大電影院的展廳,大批的好奇觀眾加上360度的全景銀幕構成極為壯觀的一幕。前述1907年百代所成立的豪華大戲院,雖然並非採取360度全景銀幕的設計,不過,透過高聳亮麗的空間吸引觀眾的邏輯與萬國博覽會一致,該電影院的觀眾席多達5500個座位。

儘管盧米埃的《火車進站》、《灑水記》等紀實短篇吸引了為數眾多觀眾的好奇心理,不過,那畢竟只是獵奇心理。電影得以能夠持續得到觀眾的重視,還在與本地流行文化的結合。事實上,就法國電影發展來說,早期的電影先鋒們便已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例如梅里葉便根據暢銷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也就是《環球世界八十天》的作者)的科幻小說《月球旅行記》拍成電影。在此之後,更出現有流行電影大師之稱的導演路易‧費亞德(Louis Feuillade)。費亞德活躍於1910年代的法國影壇,在他眼中,電影既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生意;他綜合兩者開啟了流行電影的風潮。在他所執導的電影當中,將暢銷連載小說芳湯瑪(Fantônmas)系列改拍為電影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芳湯瑪是1911年開始連載的通俗小說,小說當中的芳湯瑪是經常變換身分面貌的千面大盜,並與警探進行智鬥。這種經常變裝的盜匪形象,在法國通俗小說當中有其傳統也極受歡迎,例如亞森羅蘋就是一個例子。1913年開始,高蒙公司將之搬上銀幕,銀幕裡的芳湯瑪陪伴法國人從黑白默片、有聲電影到彩色電影,甚至也被拍成電視連續劇。迄今仍有許多專門網站與專書介紹芳湯瑪,其深植人心,可見一般。

法國「美好時期」的電影發展,就像電影的多重寫照──既是具有商機的新興媒體、也是傳遞本地流行文化的中介,更是一門新興的藝術。不過,多元的電影實踐,卻也是「美好時期」的尾聲。在電影史的歷史書寫當中,法國電影因為一次大戰的因素,戰後霸主地位為美國所取代。戰爭所帶來的國力損耗固然關鍵因素,不過,十九世紀末期以來美國透過企業資金結合技術創今的模式,也逐漸為另一個「美好時期」的美國奠下基礎。在資金與技術研發相結合之下,許多技術想像如何實踐變得並非遙不可及。

此時的美國,也步入一個社會轉型的階段,農村人口大量移向城市,再加上當時主要的技術革命──汽車產業、電力相關產業、無線電產業等帶動之下,美國成為一個繁榮的社會,與福特流水線大量生產相對應的,則是具有大眾消費能力的消費社會。就電影的發展來說,1910年開始西移至加州的好萊塢進而成為電影生產的集叢(cluster),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衝擊,1914年美國電影生產總量就占全球影片生產總數的一半以上。一戰之後,美國的科技能力也充分展現在電影方面,有聲電影的出現,正是科技力量的成果,而有聲電影的出現,更奠定好萊塢在全球電影市場的優勢。

儘管法國與美國在電影史發展過程當中,分別曾經各擅勝場。不過,更為重要的是,在兩者的競逐之下豐富了電影了可能性,也豐富了人們的觀影經驗。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32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Ghost In The Shell 攻殼機動隊

: 我看GIS系列的順序是: Ghost In The Shell:stand alone complex(TV版) Ghost In The Shell:innocence(電影版第二集)

台灣桌球運動的未來在哪?

之前看到客家新聞雜誌針對新埔桌訓做的報導:台灣乒未來 裡面很清楚地介紹了新埔桌訓,以及點出不少台灣桌球界的問題 甚至,我覺得這些其實是台灣運動界的共有問題 請先看這兩段影片吧 (如果只想看裡面提到的問題,請直接看第2段; 但我強力建議從第一個影片開始看,因為可以看到葉教練用心帶球隊,還有球員們很認真用心練球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