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兄弟在巴黎歌劇院前的嘉布辛大道(Boulevard des Capucine)14號大咖啡館印度沙龍所進行的公開電影放映,不但被視為電影史上首次的公開放映,幾乎所有的電影史書籍也都以此作為電影史的起點。電影的光與影,似乎又增添了1870年以來的法國「美好時代」(la Belle Époque)的亮麗風彩。
法國早期的電影發展,既有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冒險傳奇,更有與發明大王艾迪生之間的激烈競爭。作為新興媒體的電影初期發展之際,觀眾主要是大城市裡的勞動階層,無論在法國與美國,皆是如此。儘管電影拍攝與放映技術已經開展,不過,或因拍攝製作的數量有限,難以形成獨立放映的電影院等因素,電影的放映必須或搭配四處巡迴的馬戲團、或自設臨時帳棚的方式進行放映。在法國早期的電影當中,盧米埃的紀錄片與梅里葉的笑鬧片則是重要的兩種電影類型。儘管電影已開始得到人們的關注,不過,1897年5月4日巴黎慈善集市(Bazar de la Charité)播放電影時不慎所引起的大火,造成了100多人死亡的事件,使得人們對電影一度卻步。
然而,人們對電影的恐懼隨著電影工業的逐漸成熟而消逝。電影工業發展的背後,則是一場法國與美國之間的電影大戰。事實上,在盧米埃兄弟1895年公開放映之前,美國的發明大王愛迪生不僅已研發出電影製作與放映的技術,甚至也在1894年就推出西洋鏡觀影機(Kinetoscope)。不過,愛迪生想像中的電影,其觀看形式是針對個人,而他所認為的電影功能則是作為教育之用。供個人觀賞的觀看形式其效果顯然不如面向觀眾的公開放映。除此之外,早期的電影競爭,不僅是電影內容之爭,更是攝影/放映系統之爭。鍥而不捨的愛迪生,旋即在1896年於紐約推出偉塔放映機(Vitagraph)並迅速引起轟動。然而,盧米埃兄弟的電影在美國的放映,則使愛迪生的放映系統成為昨日黃花。面對美國這個新興市場,盧米埃兄弟甚至也在美國設置辦事處。不過,曾任愛迪生助手的威廉‧迪克生(William Dickson)隨後推出的比沃放映系統(Bipgraph),不僅超越盧米埃兄弟,更使他們的美國辦事處於1897年關門。電影發展初期激烈的攝影放映系統之爭,也可看出電影仍是一項充滿高度不確定的商機。
事實上,無論是愛迪生或是盧米埃,都已意識到海外市場的重要性。也因此,盧米埃兄弟與愛迪生手下的攝影師與放映師不斷『繞著地球跑』,在世界版圖上相互競逐推銷放映自己的影片與放映系統。如果翻開各國電影史,幾乎所有國家首次電影放映紀錄不是盧米埃兄弟就是愛迪生的影片,其中,盧米埃兄弟略佔優勢。與盧米埃兄弟同樣在美國鍛羽而歸的是梅里葉。電影發展初期,與觀眾熱切的好奇相較,影片屬於稀有的資源,盜版的事件也層吃不窮。電影在美國遭到盜版的梅里葉也因此前往美國追查到盜版並設立辦事處。不過,這時候觀眾已對較長劇情片的出現充滿期待,梅里葉的笑鬧片與科幻片已不再受青睞,爭取美國市場失利的梅里葉,最後只能淪落在巴黎蒙巴納斯出站附近賣玩具。
在盧米埃兄弟與梅里葉等電影先鋒之後,法國電影邁向產業化發展。在此之後,百代(Pathé)、高蒙(Gaumont)與藝術(Film d’Art)等電影公司的成立,不但接續了電影先驅者的棒子,更綻放了不同的電影光采。就電影工業基本雛型的建立,首推夏雷‧百代(Charles Pathé)所創立的百代公司。百代有其傳奇的一生,他的傳奇一生從影音技術而來的商機的敏感。年輕時候,他原本僅是娛樂場裡靠著播放留聲機維生的小販。之後,看好電影發展的潛力,不但做起電影拷貝的生意,甚至也自己開發攝影機與放映機。然而,隨著慈善集市火災事件的影響,電影事業逐漸走下坡。1897年,在一位金融家的資助下,成立了擁有100萬法郎的百代公司。百代在電影史當中的重要性,並不在於他個人的傳奇故事,而是他的電影事業經營手法,如同他自己所說的:「我並沒有發明電影,而是將之產業化。」在他的電影經營當中,1906年開始達到每天生產一部電影的驚人速度;他也首先創立了生產/發行/放映的垂直連結;1907年他創立了豪華電影院,電影逐漸有了獨立的放映空間,不再跟隨四處遊走的馬戲團或臨時攤販。同年,他也創辦了《百代新聞》(Pathé Jounal),作為百代電影與影迷之間的橋樑。除此之外,為了能夠大量而迅速地生產電影,他甚至想到了建立固定班底的演員並與他們簽約,1909年更在國外主要城市成立辦事處的橫向連結。百代的經營模式,也讓我們看到日後美國好萊塢的經營模式。1907年,百代公司在美國市場的獲利,甚至是美國電影在本地的兩倍。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32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