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07的文章

暑假要幹麼?

原本預計暑假要修課的 沒想到學校獎學金不包含暑假的部份 所以就整個空下來了 但是為了賺生活費,還是得留在這邊去children hospital pharmacy作project 不過老闆才剛回美國,現在還不確定要做什麼主題.... 總之呢,暑假就是要留在cincinnati啦 所以先來計畫一下想做什麼事吧( "計畫" XD) 1. 生活規律,改掉懶散的習慣  <=這超難,我承認 :p 2. 解決awa 3. 念統計;尤其是迴歸之後的東西 4. 背單字;我的字彙實在有夠少.... 5. 把kroger的東西寫成paper 6. 多看些文獻,該開始想想以後的研究主題了 7. 規律運動 8. 聽力 9. 閱讀   目前想到的是這些 其他想到以後再加

FW: 商業意識與社會轉型 (三)

  【文/趙立行】 商業習慣法給予更多的保障 此外,狹隘的傳統法不能適應以商業和手工業為生的城市人的需要。由於西歐長期處於一種以土地為主的自然經濟狀態,由於王權的虛弱和社會的割據狀態,由於城市一直處於衰落狀態之中,失去了經濟功能,同時由於商業交易極度缺乏,所以當時並沒有一種像羅馬法那樣可以涵蓋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法律體系,僅有的法律和法律功能也只是分散在各個大的地產和莊園中,法律所主要針對的是農業安排和農業糾紛。當時的普遍的情形是莊園主定期組織法庭,處理結果基本上都體現著莊園主的意志。法庭上處理的事務主要是結婚、財產繼承等問題,因為這些事情要經過莊園主的允許,莊園主從中要收取相應的稅收;同時處理那些對自己相應的職責懈怠的人,一般以罰金的形式進行懲罰;還要處理諸如偷盜等犯罪行為,往往採取體罰和罰金的方法;最後,法庭要處理的是農業安排,諸如是否需要拓展和清理新的土地,是否需要建立新的公共設施如磨坊、橋樑等以及作物耕種的輪換問題等。 這樣的法律一方面表現為地域性強,很少有能夠普遍適用的法律;一方面任意性大,它不是根據成文規定的法律文本進行操作,而是往往取決於當時的情況和莊園主的喜好;同時另一方面它所針對的範圍非常狹窄,往往只是一個莊園中同農業和農民有關的事情,根本不會涉及商業、市場、商人等諸多問題。這樣狹隘的法律根本不可能適用於隨商業復興而出現的新現象。為此,商人們要求修改和重新訂立新法律成為必然,於是在城市出現了初期的商業法。這種法律根據商業的特點及國際慣例而訂立。另外,城市還要求制定刑法及取消有害工商業發展的稅收。至十二世紀,中古城市為了爭取權利,而紛紛以各種方式爭取城市的獨立和建立自治政府,並制定城市的法律。 商業法並不是在商業發展到相當程度後的產物,它早就存在著,並不時地生長著。在西歐,尤其是在義大利和法國南部,保存下來的希臘羅馬法的典籍中,有在相當發達的社會適用的商業法。只是在三世紀和四世紀以及我們考察的時期,由於沒有人從事更多的商業,因而羅馬法中的商業法部分並沒有被著重研究過和應用過。隨著商業的發展和其重要性日益加強,北歐商業習慣法的發展直接受到義大利商業法的影響,並隨著不斷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而得到穩固發展。這種法律是在商人本身的指導下進行的,當一個案件出現時,政府(地方政府或國家政府)會成立一個商人小組,來裁定用何種法律來解決該項爭端,而且通過這種方式,商人們

FW: 商業意識與社會轉型 (二)

  【文/趙立行】 經濟財富逐漸取代土地認同 首先我們來考察商人階層在經濟力量上崛起的可能性和事實,因為只有經濟實力上的強大,才能引起社會的重視,從而獲得確定地位。商人本來是一個不起眼的階層,或者根本談不上什麼階層。他們大都是貧苦出身,在社會上也沒有什麼地位,而且他們最初脫離了作為衡量社會價值的土地。但是他們的特點決定著他們是一個具有無限發展潛力的階層,他們的經營活動代表著最直接和最實際的財富和利益。「他們熟悉其他地方的人,熟悉如何船運貨物,如何分析購買或估價它們,到哪裡快速獲得錢財,到哪裡去投資。這樣一個階層成長起來,在數量上穩固增加。正是這樣一個階層推進著整個經濟界向前發展。」正是他們,最後成為中世紀舊有社會秩序的有力挑戰者。商人們在改變自身的同時,也改變著全社會對商人的態度。 商人通過自己的經營活動與諸多階層產生了廣泛的聯繫,這種特性使他們最有能力打破各種界限。反過來,由於商人階層並不固定,因而,所有階層的人都可能成為商人,商人的力量普遍存在於社會各階層之中,商業意識因此而具有無限的滲透能力。事實上,隨著市集和市場的發展及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許多人被吸引到商業隊伍中來。人們開始認識到,只有商業和與商業有密切關係的金融活動才能向人們提供富裕和社會地位升遷的機會。商人的真正力量在於,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通過發展和完善自身,獲得了令所有人都不敢小覷的經濟地位。他們擁有的財富具有強大的感召力,並在無形中動搖了舊有的經濟基礎,成為一種支配力量:「中世紀的經濟,不再是由生產者來支配,而是由商人支配。」 商人的活動開始打破原有的社會等級,使社會發生變化,富裕的城市居民與窮人間的距離正在擴大,富裕的城市居民和鄉村之間的距離卻大大縮短了。商人因自己的富裕而感到一種自豪感,當他們開始用自己的錢財來興辦公益事業時,便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因為他們用自己的財富證明他們不再是人們所認為的賺昧心錢的人,也不是不法之徒,而是對社會有益的人。同時,商人的財富使國王和貴族形成對商人的依賴。事實上,中世紀後期,國王和貴族經常向商人借貸,或者用於購買奢侈品,或者用於戰爭等緊急情況,以至於沒有商人的支持,他們許多事情都不能辦成。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自然會改變商人以及他們經營活動的看法,他們的政策自然會向有利於商人的方向傾斜。 商人階層依靠自己靈活的經營,成為社會中財富的最大擁有者。與他們相比,那些依靠土地

FW: 商業意識與社會轉型 (一)

  【文/趙立行】 商人階層的形成不只是西歐社會變動的背景,而且是西歐社會變動的直接促進力量。商人階層的發展和壯大,觸動了西歐保守和不變的社會經濟秩序,引發了社會的重組與重心的轉移。 首先,商人階層在擁有財富和基地後不斷發展自己的同時,影響了社會秩序的重組,商人階層的地位獲得了確立。其次商人階層通過自己的實踐,設立了一種依附於新經濟模式的價值觀念,引發了西歐社會價值觀的轉型。再次,莊園制度受到商業因素的影響,開始瓦解,並出現商業化的傾向,新農莊的建立,農民湧入城市,莊園的產品進入市場。商人階層的形成使社會的財富發生轉移,原來的財富主要集中在貴族、教士以及其他掌握著土地的人手裡,現在轉移到經營商業的商人手裡;原來財富的多寡是依擁有土地的多少和實物的多少來計算的,現在則以擁有錢財的多少來確定,所有的物品均需經過市場的交換才能實現其價值;另外,商人階層的形成有利於長期受壓抑的君主力量的興起以及統一國家的形成,從而打破長期的割據和封閉局面。因為商人階層的發展和擴大需要有一個強大的君主作後盾,而君主力量的興起又需要商人階層所掌握的錢財,兩者的自然結合便使君主力量取代業已衰落的教會而成為領導者,並推行著有利於商人生長的政策,營造著重商的社會環境。 最後,商人階層的形成,從文化上和思想意識上打破了教會壟斷的局面,出現了精神和文化的世俗化,這在世俗教育興起方面最明顯地表現出來。教育的世俗化,使得商人的影響超越了當時的時代,而成為西歐步入新時代的基礎力量。商人對人自身能力的重視同文藝復興重視個人,主張人文主義有著直接的關係,商人勢力的增長造成的教會勢力的衰落,對宗教改革有著深刻的影響,新教精神明顯體現著商人的哲學。同時商人階層的精神成為日後地理大發現的原動力以及重商時代的基礎。 一 . 商人階層地位的確立 商人階層入住城市,活躍於市集,由流動而轉入定居,從而有了發展和確立自己的根基。錢幣與錢幣業的發展,以及各種商業技巧的成熟,使商人階層的商業經營活動步入一個新的階段。但是,在當時的社會中,商人階層的這些發展只是一種量的發展,只能說明商人的經營條件在不斷改善。商人有了固定的據點,擺脫了無休止的流浪,只能說明商人的經營不再是偶然和零星的,而是形成了一種非常有規律的商業。同時,商人階層在經營過程中也不再是單調的長途販運和冒著極大的危險而賭運氣。但是,這一切並不能說明商人階層在社會中有了固定

FW: 光影巴黎 (下)

【文/李政亮】 值得注意的是,巴黎可說是十九世紀萬國博覽會的首都,不僅巴黎市十九世紀舉行萬國博覽會作多次數的城市,萬國博覽會透過高聳亮麗的空間吸引龐大人潮進入觀賞的展覽形式,也深刻影響日後巴黎的消費空間。1900年巴黎所舉行的萬國博覽會當中,設有大電影院的展廳,大批的好奇觀眾加上360度的全景銀幕構成極為壯觀的一幕。前述1907年百代所成立的豪華大戲院,雖然並非採取360度全景銀幕的設計,不過,透過高聳亮麗的空間吸引觀眾的邏輯與萬國博覽會一致,該電影院的觀眾席多達5500個座位。 儘管盧米埃的《火車進站》、《灑水記》等紀實短篇吸引了為數眾多觀眾的好奇心理,不過,那畢竟只是獵奇心理。電影得以能夠持續得到觀眾的重視,還在與本地流行文化的結合。事實上,就法國電影發展來說,早期的電影先鋒們便已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例如梅里葉便根據暢銷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也就是《環球世界八十天》的作者)的科幻小說《月球旅行記》拍成電影。在此之後,更出現有流行電影大師之稱的導演路易‧費亞德(Louis Feuillade)。費亞德活躍於1910年代的法國影壇,在他眼中,電影既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生意;他綜合兩者開啟了流行電影的風潮。在他所執導的電影當中,將暢銷連載小說芳湯瑪(Fantônmas)系列改拍為電影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芳湯瑪是1911年開始連載的通俗小說,小說當中的芳湯瑪是經常變換身分面貌的千面大盜,並與警探進行智鬥。這種經常變裝的盜匪形象,在法國通俗小說當中有其傳統也極受歡迎,例如亞森羅蘋就是一個例子。1913年開始,高蒙公司將之搬上銀幕,銀幕裡的芳湯瑪陪伴法國人從黑白默片、有聲電影到彩色電影,甚至也被拍成電視連續劇。迄今仍有許多專門網站與專書介紹芳湯瑪,其深植人心,可見一般。 法國「美好時期」的電影發展,就像電影的多重寫照──既是具有商機的新興媒體、也是傳遞本地流行文化的中介,更是一門新興的藝術。不過,多元的電影實踐,卻也是「美好時期」的尾聲。在電影史的歷史書寫當中,法國電影因為一次大戰的因素,戰後霸主地位為美國所取代。戰爭所帶來的國力損耗固然關鍵因素,不過,十九世紀末期以來美國透過企業資金結合技術創今的模式,也逐漸為另一個「美好時期」的美國奠下基礎。在資金與技術研發相結合之下,許多技術想像如何實踐變得並非遙不可及。 此時的美國,也步入一個社會轉型的階段,農

FW: 光影巴黎 (上)

【文/李政亮】 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兄弟在巴黎歌劇院前的嘉布辛大道(Boulevard des Capucine)14號大咖啡館印度沙龍所進行的公開電影放映,不但被視為電影史上首次的公開放映,幾乎所有的電影史書籍也都以此作為電影史的起點。電影的光與影,似乎又增添了1870年以來的法國「美好時代」(la Belle Époque)的亮麗風彩。 法國早期的電影發展,既有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冒險傳奇,更有與發明大王艾迪生之間的激烈競爭。作為新興媒體的電影初期發展之際,觀眾主要是大城市裡的勞動階層,無論在法國與美國,皆是如此。儘管電影拍攝與放映技術已經開展,不過,或因拍攝製作的數量有限,難以形成獨立放映的電影院等因素,電影的放映必須或搭配四處巡迴的馬戲團、或自設臨時帳棚的方式進行放映。在法國早期的電影當中,盧米埃的紀錄片與梅里葉的笑鬧片則是重要的兩種電影類型。儘管電影已開始得到人們的關注,不過,1897年5月4日巴黎慈善集市(Bazar de la Charité)播放電影時不慎所引起的大火,造成了100多人死亡的事件,使得人們對電影一度卻步。 然而,人們對電影的恐懼隨著電影工業的逐漸成熟而消逝。電影工業發展的背後,則是一場法國與美國之間的電影大戰。事實上,在盧米埃兄弟1895年公開放映之前,美國的發明大王愛迪生不僅已研發出電影製作與放映的技術,甚至也在1894年就推出西洋鏡觀影機(Kinetoscope)。不過,愛迪生想像中的電影,其觀看形式是針對個人,而他所認為的電影功能則是作為教育之用。供個人觀賞的觀看形式其效果顯然不如面向觀眾的公開放映。除此之外,早期的電影競爭,不僅是電影內容之爭,更是攝影/放映系統之爭。鍥而不捨的愛迪生,旋即在1896年於紐約推出偉塔放映機(Vitagraph)並迅速引起轟動。然而,盧米埃兄弟的電影在美國的放映,則使愛迪生的放映系統成為昨日黃花。面對美國這個新興市場,盧米埃兄弟甚至也在美國設置辦事處。不過,曾任愛迪生助手的威廉‧迪克生(William Dickson)隨後推出的比沃放映系統(Bipgraph),不僅超越盧米埃兄弟,更使他們的美國辦事處於1897年關門。電影發展初期激烈的攝影放映系統之爭,也可看出電影仍是一項充滿高度不確定的商機。 事實上,無論是愛迪生或是盧米埃,都已意識到海外市場的重要性。也因此,盧米埃兄弟與愛迪生手下的攝

FW: 以毒攻毒、種痘不得痘──人類戰痘的免疫史 (下)

【文/江漢聲(作者為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 接著蒙太戈夫人去謁見威爾斯公主卡洛琳,卡洛琳在用六個犯人和一個孤兒先做過「實驗」之後,很滿意地讓自己女兒也接種,於是在1735年之前,全英國已有850人接種。然而接種「人痘」並不是那麼安全可靠的,有人估計,約有12%的死亡率,只比起得天花有三分之一的死亡率好一些。這麼高的死亡率一方面也是當時的醫療習俗,在接種六星期以前病人先「放血」、清腸、清淡飲食,六星期後病人已是奄奄一息再種痘,所以未「攻毒」前以先被「毒死」了,這種錯誤的觀念一直到30年後才廢止。另一方面,尋找一種比「人痘」更「不毒」的方法,則要靠人類的運氣和智慧了,這就不得不讚揚1749年在英國柏克萊出生的珍納(Edward Jenner)。 珍納5歲時就成為孤兒,他第一次看到天花的可怕是8歲時在免費的寄宿學校裡,和一些奄奄一息的孩童一齊被強迫接種,然後和染上天花的病童關在一起,使他精神耗弱,兄姐們才把他轉到私人學校,接著又在13歲那年去當一位鄉下外科醫生魯德洛(John Ludlow)的學徒。在訓練裡6年間,他聽到了一個傳說,那就是擠牛奶的女工手感染牛痘之後,以後就不會得到天花;人們認為牛痘是無害的疾病,出現在牛的乳房和乳頭,偏偏也只感染英國和西歐的乳牛。而英國的珍納就牢牢記了這件事,並且萌生了為人種牛痘來預防天花的念頭──這算是冥冥中注定的運氣和抓住運氣的靈感吧! 當然往後珍納付出的智慧和努力是相當可觀的;珍納原本被認為不夠優秀,所以只能選擇外科。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的十八世紀,外科醫生和內科醫生在醫學上的地位還是有差別的,內科醫生來自有學問的學府像英國的皇家學院,而外科醫生學科訓練不必太紮實,主要透過實習,所以他們收各種階層的孩子做學徒。所以當珍納訓練完之後,他搬到倫敦,在一家不是很有名的聖喬治醫院做外科實習生。雖然不是很有名的醫院,然而外科主任卻是醫學史上赫赫有名的英國外科大師杭特(John Hunter﹐1728~1793),他成為珍納的良師、益友兼房東。杭特和他解剖學大師的哥哥齊名(William Hunter﹐1718~1783),他建立起外科解剖學,收集了1萬3千個解剖學、病理學和生物學標本,如今陳列在英國的杭特博物館,醫學史上稱他「把卑微到近乎和理髮匠同業的外科,提升到和內科分庭抗禮,一齊受教育的外科大師」。 也許,他另一個最大的貢獻就是教導、啟發了珍納

FW: 以毒攻毒、種痘不得痘──人類戰痘的免疫史 (中)

【文/江漢聲(作者為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 如果要說「以毒攻毒」,那麼同樣在十八世紀出現的「順勢療法」(Homeopathy)才是最激烈的一種另類療法。德國的哈內曼(C. FS. Hahnemann)觀察金雞納樹皮發熱,用來治療瘧疾的熱很有效,於是他提出以症狀相似的狀況來治療症狀,像辣椒治療發燒、鴉片治療昏睡症;他說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治療疾病的根本,所以他反對「對抗性」的治療,像以鎮靜劑來治療亢奮,或抗菌劑來殺菌,他的用藥原則是以少量的藥物來加強生命力,使生命力元氣增加,就可以消除症狀。這些藥物如果大量或過量中毒就是病人的病因,所以他把任何酊劑都稀釋成為無害的藥物做各種病的治療。這種療法馬上在歐美廣為流行,甚至有「同源療法」(isopathotherapy)的學派產生,主張直接用疾病的病源來治病,像以淋病膿汁治淋病,口服寄生蟲來治寄生蟲,如此「以毒攻毒」的作法也太荒謬了一些。 中國人最早迎戰天花 其實那時候最毒的傳染病是天花,「以毒攻毒」的理論似乎就是免疫學的靈感,但並沒有人想到用在天花。十八世紀時,天花在歐洲已散佈了至少兩百年,沒人知道它從什麼地方來,只知道它愈來愈普遍,在所有傳染病中,像天花這種容易感染給小孩的最為凶猛,有20%到40%的死亡率。在1719年一次流行中,巴黎就死了1萬4千人,1770年印度死亡人數超過300萬,全歐洲沒有一個國家不受其蹂躪,據估計,十八世紀共奪走歐洲6000萬人的性命。這種病毒感染,會使一個人突然高燒、頭痛、背痛、嘔吐和譫妄,進入緊急狀況,到三、四天後,皮膚出現紅色斑點,幾天後轉變成膿泡。這些膿泡多半出現在臉部眼睛,也會出現在前臂、四肢,如果病人存活下來,幾個星期後膿泡會結痂脫落,但就留下永遠無法消除的疤痕,稱之為天花。在十七、十八世紀間,全倫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帶著天花,而三分之二的盲人是由於天花所引起的。 在東方的中國,似乎更早受到天花的毒害。在古籍《皇帝內經》中並無記載,所以相傳是漢代馬援西征所帶回來的傳染病,在東晉開始流行,稱之為「虜瘡」,隋唐時則稱為「豌豆瘡」。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已有詳細敘述,〈時氣皰瘡候〉中認為這種全身都是的皰瘡,行如登豆,又稱「登豆瘡」,外形紫黑,則毒氣重;到了宋朝才稱為豆瘡,後來改「豆」為「痘」;明朝時天花已經常流行而成為一種常見的疾病。 相當於西方十七世紀的中國明朝末年,中國天花流行的情況據說有

FW: 以毒攻毒、種痘不得痘──人類戰痘的免疫史 (上)

【文/江漢聲(作者為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 在歷史的洪流中,經常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或是靜極思動、動極思靜,而其中經濟、社會、種族、文化等等因素的起伏制衡,交織著病原、戰爭的毀滅與人類智慧的重建,醫學,在其中以不同的面貌逐步前進。 十八世紀的歐洲,事實上是沉靜後逐漸動亂的社會,延伸十七世紀英國的光榮革命,從西班牙繼位戰爭開始,美國獨立也加入了舞台,而以法國大革命全面動亂進入十九世紀。為什麼人們要動亂?應該說是不滿現實的抗爭表現,隨著知識的發達,民主意識的萌芽,他們不滿貧窮、不滿被壓榨,自由、平等、博愛的聲音蓋過君權地主統治的承平,而哲學家如孟德斯鳩正是這些思潮的推手,在科學上也帶動同樣的動亂。在醫學上則是銜接十七世紀的顯微革命、生理學的動態醫學觀建立,使臨床診斷的雛形慢慢成立;醫學不再是空泛的理論和經驗診斷。而在十八世紀結束前,為這一兩世紀以來流行病的大災難──天花,英國的珍納(Jenner)發現了克制之道,成為醫學的結晶代表作,為基礎醫學的免疫理論奠基,也在臨床對抗病原上成就了最重要的武器。 萬物有靈、生命能動──臨床診斷發跡 當人體結構被瞭解清楚,生理功能的謎逐漸解開之後,醫學科學中神秘主義就站不住腳了,顯微鏡下看得到細胞、病菌這些微小的東西,也開始有人質疑無中生有的疾病理論了,這些是十八世紀建構進一步醫學中病理學、臨床診斷學的一個基礎。瑞典生物學家卡爾‧馮‧林耐(Carl von Linné﹐1707~1778),把動植物做系統的分類,人類歸屬在有智慧的靈長類;日耳曼的醫師哲學家史塔爾(G. E. Stahl﹐1660~1734)在1708年所出版的《醫學真理》的書中更提出了萬物有靈的理論,這把人的動物性和靈性結合,雖然「靈氣」之說類似古早的「體液論」,但也是以後以「人」來思考診療的依據。荷蘭的赫爾曼‧博哈弗(Hermann Boerhaave﹐1668~1738)則是以「人」為中心的臨床診斷立論大師,他帶領學生在病床邊診療病人,拋開醫學理論,實際進行問診、觸診、解剖、查房等等,可說是建立了醫學制度。也由於這種制度的師徒相傳,他的傳人奧恩布魯格醫生(Auenbrugger﹐1722~1809),以他小時候家中開旅店的父親輕叩酒桶來確定桶內還有多少酒的啟發,發明了在人體叩診法(Percussion),可以敲出胸部內肺是否有積水,腫大的肚子是否脹氣等等,可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