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1920-1930年代爵士樂史簡介

1920-1930年代爵士樂史簡介


原文請見:http://jazz.about.com/od/historyjazztimeline/a/JazzByDecade192030.htm


 


1920到1930這段時間,發生了很多有關於爵士樂的重要事件


而這一切重要事件都是起源於1920年禁酒令的開始(直到1933年才結束)


Prohib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在這段時間裡,爵士樂聽眾正持續增加中


這導因於幾個原因


一個原因是錄製的唱片越來越多


另一個原因是含有爵士風格的流行樂團越來越受歡迎(如:Paul Whiteman Orchestra)


在此時,New Orleans開始逐漸失去身為爵士樂輸出中心的地位


樂手們開始陸續移往Chicago和New York等地


因此Chicago曾經短暫地成為爵士樂的首都


部份原因是因為這裡是Jelly Roll Morton, King Oliver 和 Louis Armstrong等人的定居城市


*Paul Whiteman-"Whispering"






 


 


 


同樣地,New York在這個時期也開始成為爵士樂的重鎮之一


James P. Johnson在1921年錄製的Carolina Shout


將ragtime與後來發展的爵士樂風做了結合


而大樂團也在此地開始蓬勃發展


1923年,Duke Ellington搬到New York


四年後,更成為Cotton Club的樂團領班


*James P. Johnson - "Carolina Shout"






 


 


 


Coleman Hawkins在1922年時搬到紐約


並加入Fletcher Henderson的樂團


在Lousi Armstrong短暫地加入Fletcher Henderson樂團的這段時間


Hawkins從Armstrong的音樂得到啟發


因而創造了屬於Hawkins的個人即興風格


*The Stampede by Fletcher Henderson and his Orch.






 


 


 


大部分人都知道,獨奏在爵士樂裡面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這個地位,也是在此時開始逐漸成型


這得要感謝Louis Armstrong在Okeh Recording錄製的Hot Five系列


眾多知名曲目裡面包含了:“Struttin’ With Some Barbecue,” and “Big Butter and Egg Man.”


Sydney Bechet的高超演出也在1923年所錄製的“Wild Cat Blues” and “Kansas City Blues.”中被保留起來


*Louis Armstrong & His Hot Five - Big Butter And Egg Man From The West - OKeh 8423






 


*Sidney Bechet - Wild Cat Blues






 


 


1927年,短號手Bix Beiderbecke與薩克斯風手Frankie Trumbauer一起錄製了In a Mist


這張唱片創造出一種與New Orleans風格大不相同的優雅風格


次中音薩克斯風手Lester Young更加發揚光大了這種風格


並與Coleman Hawkins的風格形成強烈對比


*Bix Beiderbecke - I'm Wondering Who (1927)









 


Lester的旋律性很強,演奏是以旋律為主軸            <= (這句感謝Jazznerd幫忙翻譯)


而Coleman Hawkins則是利用arpeggios(琵音)來構出和弦的變化


這兩者對未來bebop的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


*Lester Young - Jitterbug Jam









*Coleman Hawkins - The Hawk Flies High









 


 


Earl Hines, Fletcher Henderson, and Duke Ellington等人的大樂團


在這個時期開始慢慢地取代了New Orlean Jazz


爵士樂的中心,也從Chicago轉移到New York


尤其是當Louis Armstrong在1929年時搬到New York以後


這個趨勢就更加明顯了


 


附註:


有位朋友對這篇做了一點回應


我覺得也很有意義,所以經過他同意以後,補充在這裡:


 


其實現代即興是在這個時期奠定基礎的


在這之前,聽眾期待聽到每次都一樣的solo,


就像新不了情的sax solo是經典,真的即興會被罵


可是在Louie Armstrong與Lester Young這些很棒的即興家發跡後,


聽眾開始接受(期待)每次都不同的 solo,也就是即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桌球運動的未來在哪?

之前看到客家新聞雜誌針對新埔桌訓做的報導:台灣乒未來 裡面很清楚地介紹了新埔桌訓,以及點出不少台灣桌球界的問題 甚至,我覺得這些其實是台灣運動界的共有問題 請先看這兩段影片吧 (如果只想看裡面提到的問題,請直接看第2段; 但我強力建議從第一個影片開始看,因為可以看到葉教練用心帶球隊,還有球員們很認真用心練球的過程)

[讀書心得] 【當上主管後。只能默默崩潰? The Making of a Manager: What to Do When Everyone Looks to You】

  趁著連假用一個完整的空檔看完了這本【當上主管後。只能默默崩潰? The Making of a Manager: What to Do When Everyone Looks to You】,中文書名聳動但其實英文原名的意義更為重要,作者用一個輕鬆但又有結構性的方式來分享她在 FB 從菜鳥主管到資深主管的心路歷程與心得,也讓這本書在可閱讀性與知識豐沛性上得到良好的平衡。 這本書很適合給[將要第一次當主管、剛當上主管的朋友們],但其實對於已經當過主管多年的朋友,也是一本適合回頭檢視自己身為主管的足與不足之處,也因此這本書會被我列為未來在某個時間點重新拿出來重新閱讀的清單之中。 ------ 後面聊些看這本書的反思過程想到的事情: (講在前面,今天提到的這些工作經歷,對我來說都是無止境地學習,不管一開始走到某一條路徑是否為自主的選擇,但我真心都很感謝這一路上的機緣,不然我沒有機會走到目前這個方向) 先做一些背景回顧 : 其實從博班畢業回台以後,我在學術圈的工作歷程跟大部分走學術研究出身的朋友不太一樣,簡單來說,以[研究、教學、服務]的正常學術生涯路徑通常會是:  a. 研究為主; 教學次之; 服務的部分先做系所內部的事,待升等完開始兼任學校教學/行政單位主管 b. 先做研究但因為到了一個新成立的系所,所以要參與很多的前期規劃/招生/制度建立,本質上"研究"還是重心,但教學服務的比重相對較多 但以我的狀況來說,剛回台的前三年一開始的路徑跟"b"很像,只是我在教學及服務上的比重反而遠超過了研究,而且當時因為學程的人手不足,所以可以算是包辦了[教學者、規劃者、各種行政執行者、甚至還要跟長官去募款]等多重角色,甚至在第四年以後到現在為止,我更早開始參與了院級到校級的整體規劃執行(通常菜鳥助理教授要等級提升後才會參與的),等於是一開始就不是先學習建立自己的研究團隊,而是先學會規劃並建立一組新的行政團隊。 上述這一段聽起來輕描淡寫,但我想身在學界的朋友應該可以理解這些事情對於有志於以學術研究為主的人來說,會造成多少的阻礙。的確,無可否認這間接影響了後來我要留在學界的些許障礙,甚至也讓我在某個時間點決定跳進了某一間新創以嘗試不同的方向。 不過我最終還是回來學術圈這一個路徑,但其實我非常感謝這些經驗,因為到現在行政同仁跟我抱怨說『邱老師,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