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1910-1920年代爵士樂史簡介

原文請見:http://jazz.about.com/od/historyjazztimeline/a/jazzByDecade1910.htm


 


1910到1920這一個十年


爵士樂的種子在紐澳良這個充滿活力又五彩繽紛的港都開始萌芽


這個時期也開始陸續有些爵士樂手開始漸露頭角


 


1913年,Louis Armstrong被送到少年觀護所裡


在這個地方,他開始學習如何吹短號 (cornet)


短短的五年後,Kid Ory的大樂團因為失去了明星cornet手"Joe King Oliver"


Kid Ory決定僱用Armstrong加入他的樂團


在這段時間,Armstrong的天份也得到充分的幫助而得以成長


Kid Ory 10 - Shin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NHPw6qVTtY


 


 


當然,我們還得感謝以前在紐澳良的大量奴隸人口


因為他們將藍調的精神深深地植入後來的音樂家心中


例如W.C. Handy,雖然他沒有將藍調加以改造或昇華


但他的樂團卻將這個音樂推廣並受到更多聽眾的喜愛


在這個時期,傳統的12-bar form融入銅管樂團的藍調表演中


W.C. Handy的St. Louis Blues成為非常受歡迎的暢銷曲


之後Louis Armstrong表點的這首曲子,更成為經典代表作之一


12 bar Blues in the key of E (當然這是現代的錄音)






 


ST LOUIS BLUES by W C Handy and Orchestra






 


 


 


在這段時間裡,還有一種稱為Stride Piano的著名音樂類型出現


Stride Piano的概念是出自於Ragtime


由於Scott Joplin, James P. Johnson等人的演奏


Stride Piano很快得由紐約開始,迅速地在全美開始受到歡迎


而且也影響了後來的爵士樂發展


Scott Joplin The Enterteiner






 


 


 


1917年,第一張爵士樂唱片被錄製


是由 cornet手 Nick LaRocca 所帶領的 The 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


所錄製的 Livery Stable Blues


這張唱片也許不是當時表演最好的爵士樂


但不可否認地,他成為一張暢銷唱片


而且將爵士樂快速地帶入一個受到瘋狂喜愛的地位


Original Dixieland Jass Band - Livery Stable Blues (1917)









 


另外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當時的知名 trumpet手 Freddy Keppard


在1915年時,原本就有機會錄製第一張爵士樂唱片,不過他卻拒絕了


原因是他怕其他音樂家會藉由聽唱片,而偷學他的技巧


FREDDY KEPPARD 1923-28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桌球運動的未來在哪?

之前看到客家新聞雜誌針對新埔桌訓做的報導:台灣乒未來 裡面很清楚地介紹了新埔桌訓,以及點出不少台灣桌球界的問題 甚至,我覺得這些其實是台灣運動界的共有問題 請先看這兩段影片吧 (如果只想看裡面提到的問題,請直接看第2段; 但我強力建議從第一個影片開始看,因為可以看到葉教練用心帶球隊,還有球員們很認真用心練球的過程)

[讀書心得] 【當上主管後。只能默默崩潰? The Making of a Manager: What to Do When Everyone Looks to You】

  趁著連假用一個完整的空檔看完了這本【當上主管後。只能默默崩潰? The Making of a Manager: What to Do When Everyone Looks to You】,中文書名聳動但其實英文原名的意義更為重要,作者用一個輕鬆但又有結構性的方式來分享她在 FB 從菜鳥主管到資深主管的心路歷程與心得,也讓這本書在可閱讀性與知識豐沛性上得到良好的平衡。 這本書很適合給[將要第一次當主管、剛當上主管的朋友們],但其實對於已經當過主管多年的朋友,也是一本適合回頭檢視自己身為主管的足與不足之處,也因此這本書會被我列為未來在某個時間點重新拿出來重新閱讀的清單之中。 ------ 後面聊些看這本書的反思過程想到的事情: (講在前面,今天提到的這些工作經歷,對我來說都是無止境地學習,不管一開始走到某一條路徑是否為自主的選擇,但我真心都很感謝這一路上的機緣,不然我沒有機會走到目前這個方向) 先做一些背景回顧 : 其實從博班畢業回台以後,我在學術圈的工作歷程跟大部分走學術研究出身的朋友不太一樣,簡單來說,以[研究、教學、服務]的正常學術生涯路徑通常會是:  a. 研究為主; 教學次之; 服務的部分先做系所內部的事,待升等完開始兼任學校教學/行政單位主管 b. 先做研究但因為到了一個新成立的系所,所以要參與很多的前期規劃/招生/制度建立,本質上"研究"還是重心,但教學服務的比重相對較多 但以我的狀況來說,剛回台的前三年一開始的路徑跟"b"很像,只是我在教學及服務上的比重反而遠超過了研究,而且當時因為學程的人手不足,所以可以算是包辦了[教學者、規劃者、各種行政執行者、甚至還要跟長官去募款]等多重角色,甚至在第四年以後到現在為止,我更早開始參與了院級到校級的整體規劃執行(通常菜鳥助理教授要等級提升後才會參與的),等於是一開始就不是先學習建立自己的研究團隊,而是先學會規劃並建立一組新的行政團隊。 上述這一段聽起來輕描淡寫,但我想身在學界的朋友應該可以理解這些事情對於有志於以學術研究為主的人來說,會造成多少的阻礙。的確,無可否認這間接影響了後來我要留在學界的些許障礙,甚至也讓我在某個時間點決定跳進了某一間新創以嘗試不同的方向。 不過我最終還是回來學術圈這一個路徑,但其實我非常感謝這些經驗,因為到現在行政同仁跟我抱怨說『邱老師,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