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所謂的大學新創生態系? (I)

 以大學為核心的新創生態系到底要長怎樣? 這個問題是這幾年來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同時也是實質參與規劃的部分,這中間包含了到處去看去聽去學習的過程

如果要問說我心裡有沒有一個目前最喜歡的學習目標,我應該會選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的 Swartz Center for Entrepreneurship (他們用短短的 3 分鐘影片把我想像中的大學新創生態系勾勒出來)




為什麼說我很喜歡這部影片,因為這些年看下來,一個好的大學新創生態系(創新創業教育也包含其中)絕對一直認為不該只是討論單一課程/活動,也不該把老師/學生/校友/產業/其他利害關係人做分開討論


因為大學的本質還是在於人才培育,而非開了多少間公司。當然在現代的趨勢下,大學還是需要思考永續營運,而非一直靠政府的支援,但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上頂尖大學最厲害的點在於能夠堅守住教育的本質,但又找出能說服讓外部(產業/校友/更多)拿出資源支撐學校永續發展的具價值規劃

CMU的這則影片用三個圈圈具體描述了如何從校園內部往外發展到外部連結,我們可以注意到這其實有很多樣的路徑,從大學生、研究生、老師、甚至到校友,這些才構成更完整的生態系,這也才是我心裡想像的藍圖

不過,我必須要說看別人的規劃當然容易,但照抄是不會有效的,各國各校的文化都不同,最終還是必須從更高層的系統面往下看,才能找出學校的特色與優缺點,並制定出如何以學校為核心的系統

喔,更重要的是,做這些事情最重要的是要實質動手規劃與執行,只有畫藍圖是不夠的~~~(其實最後這句是我最深的感觸)

這幾年聽看學了很多,也想了很多,我應該會慢慢把一些東西試著寫下來放到網誌上,歡迎任何朋友在FB或網誌上指教,這些事要越多人討論才有更好的想法~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桌球運動的未來在哪?

之前看到客家新聞雜誌針對新埔桌訓做的報導:台灣乒未來 裡面很清楚地介紹了新埔桌訓,以及點出不少台灣桌球界的問題 甚至,我覺得這些其實是台灣運動界的共有問題 請先看這兩段影片吧 (如果只想看裡面提到的問題,請直接看第2段; 但我強力建議從第一個影片開始看,因為可以看到葉教練用心帶球隊,還有球員們很認真用心練球的過程)

[讀書心得] 【當上主管後。只能默默崩潰? The Making of a Manager: What to Do When Everyone Looks to You】

  趁著連假用一個完整的空檔看完了這本【當上主管後。只能默默崩潰? The Making of a Manager: What to Do When Everyone Looks to You】,中文書名聳動但其實英文原名的意義更為重要,作者用一個輕鬆但又有結構性的方式來分享她在 FB 從菜鳥主管到資深主管的心路歷程與心得,也讓這本書在可閱讀性與知識豐沛性上得到良好的平衡。 這本書很適合給[將要第一次當主管、剛當上主管的朋友們],但其實對於已經當過主管多年的朋友,也是一本適合回頭檢視自己身為主管的足與不足之處,也因此這本書會被我列為未來在某個時間點重新拿出來重新閱讀的清單之中。 ------ 後面聊些看這本書的反思過程想到的事情: (講在前面,今天提到的這些工作經歷,對我來說都是無止境地學習,不管一開始走到某一條路徑是否為自主的選擇,但我真心都很感謝這一路上的機緣,不然我沒有機會走到目前這個方向) 先做一些背景回顧 : 其實從博班畢業回台以後,我在學術圈的工作歷程跟大部分走學術研究出身的朋友不太一樣,簡單來說,以[研究、教學、服務]的正常學術生涯路徑通常會是:  a. 研究為主; 教學次之; 服務的部分先做系所內部的事,待升等完開始兼任學校教學/行政單位主管 b. 先做研究但因為到了一個新成立的系所,所以要參與很多的前期規劃/招生/制度建立,本質上"研究"還是重心,但教學服務的比重相對較多 但以我的狀況來說,剛回台的前三年一開始的路徑跟"b"很像,只是我在教學及服務上的比重反而遠超過了研究,而且當時因為學程的人手不足,所以可以算是包辦了[教學者、規劃者、各種行政執行者、甚至還要跟長官去募款]等多重角色,甚至在第四年以後到現在為止,我更早開始參與了院級到校級的整體規劃執行(通常菜鳥助理教授要等級提升後才會參與的),等於是一開始就不是先學習建立自己的研究團隊,而是先學會規劃並建立一組新的行政團隊。 上述這一段聽起來輕描淡寫,但我想身在學界的朋友應該可以理解這些事情對於有志於以學術研究為主的人來說,會造成多少的阻礙。的確,無可否認這間接影響了後來我要留在學界的些許障礙,甚至也讓我在某個時間點決定跳進了某一間新創以嘗試不同的方向。 不過我最終還是回來學術圈這一個路徑,但其實我非常感謝這些經驗,因為到現在行政同仁跟我抱怨說『邱老師,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