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Faes in Lost Girl (TV) - 影集 Lost Girl 曾出現的 Fae


 


這部加拿大影集 Lost Girl,裡面有各式各樣的fae


fae就是泛指各類傳說中的妖精、怪物,例如鬼火、狼人、獨角獸這類生物,在影片中都曾出現


這種怪力亂神的片通常都很對我的胃口,所以這篇就把各集出現的fae整理出來


 


Episode 1: It's a Fae, Fae, Fae, Fae World


 


Episode 2: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Fae


 


Episode 3: Oh Kappa, My Kappa


 


Episode 4: Faetal Attraction


 


Episode 5: Dead Lucky


1. Luck-fae


我覺得這應該是劇組自己編出來的fae


總之他們就是以吸食別人的運氣過活


所以順便開賭場,當然只賺不賠 XD


 


2. Oracle


這集也沒明講他算是fae或只是一種職業


他的能力就是藉由接觸對方,可以看到對方的過去與未來


只是Oracle這個角色實在瘋瘋的,頗好笑


 


3. 仙


這裡的仙其實是指東方的殭屍之類的fae


他有本體,但可以靠著觸碰屍體把自己的意識移到上面,並自由活動


但不能待在同一個屍體太久,因為會有腐爛的問題


所以他得要找下一具屍體或回到本體內


 


4. hrimthurs


北歐神話中的冰霜巨人


由冰所組成的生物,常住在永凍之地


這個字的組成: hrim (rime) + thurs (giant)



參考資料: hrimthurs


 


------------------------------------------------------------------------------------------


 


Episode 6: Food for Thought


1. Aswang


在菲律賓民間傳說裡,Awang是吸血鬼,喜歡吸食小孩的血


不過在這集或是其他民間傳說裡


Aswang則是食屍鬼,並不會吸食人血


只會以人類的屍體作為營養來源


由於他們會吃屍體,所以也間接的阻擋了流行病的傳染


也算是種有益的fae吧,跟菲律賓的Awang完全不一樣



參考資料: Aswang


 


2. Abath


獨角獸的一種,這集裡面用他的角拿來減緩病情用



 


3. Gleipnir


這不是生物,而是北歐神話中拿來拴住Fenrir(Loki 跟 Angrboda 兩人的私生子)的鍊子


詳細故事可見:格萊普尼爾,Gleipnir , Gleipnir , Fenrir



 


4. Basilisk


歐洲傳說中的爬蟲類,形狀像是雞身蛇尾的生物


有劇毒,也有說法是他的眼神就能殺人


有趣的是,Basilisk是瑞士城市 Basel 這座城市的守護生物


(這城市出了一個很有名的網球巨星: Roger Federer!)



參考資料: Basilisk


------------------------------------------------------------------------------------------


 


Episode 7: ArachnoFaebia


1. Djieien:


北美印地安人傳說中的巨大蜘蛛


在這集裡面會咬人並注射毒素到人的體內


使人產生幻覺或妄想症,還會令受害者產生憤怒及偏執的情緒


最後導致受害者想殺人的衝動


他們為了避免被攻擊,會把心臟藏在別的地方


要消滅他們,必須要找到心臟並毀掉,不然永遠殺不了他們


參考資料:


1. Giants, monsters, and dragons: an encyclopedia of folklore, legend, and myth


2. http://my.raex.com/~obsidian/HaudPan.html#Djieien


留言

  1. 原來這些怪物都是其來有自的啊~~
    很好看的一部影集
    感謝詳盡的介紹^^

    版主回覆:(05/24/2010 01:08:46 PM)


    大部分有,但有些很冷門,我覺得是劇組掰的 XD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桌球運動的未來在哪?

之前看到客家新聞雜誌針對新埔桌訓做的報導:台灣乒未來 裡面很清楚地介紹了新埔桌訓,以及點出不少台灣桌球界的問題 甚至,我覺得這些其實是台灣運動界的共有問題 請先看這兩段影片吧 (如果只想看裡面提到的問題,請直接看第2段; 但我強力建議從第一個影片開始看,因為可以看到葉教練用心帶球隊,還有球員們很認真用心練球的過程)

[讀書心得] 【當上主管後。只能默默崩潰? The Making of a Manager: What to Do When Everyone Looks to You】

  趁著連假用一個完整的空檔看完了這本【當上主管後。只能默默崩潰? The Making of a Manager: What to Do When Everyone Looks to You】,中文書名聳動但其實英文原名的意義更為重要,作者用一個輕鬆但又有結構性的方式來分享她在 FB 從菜鳥主管到資深主管的心路歷程與心得,也讓這本書在可閱讀性與知識豐沛性上得到良好的平衡。 這本書很適合給[將要第一次當主管、剛當上主管的朋友們],但其實對於已經當過主管多年的朋友,也是一本適合回頭檢視自己身為主管的足與不足之處,也因此這本書會被我列為未來在某個時間點重新拿出來重新閱讀的清單之中。 ------ 後面聊些看這本書的反思過程想到的事情: (講在前面,今天提到的這些工作經歷,對我來說都是無止境地學習,不管一開始走到某一條路徑是否為自主的選擇,但我真心都很感謝這一路上的機緣,不然我沒有機會走到目前這個方向) 先做一些背景回顧 : 其實從博班畢業回台以後,我在學術圈的工作歷程跟大部分走學術研究出身的朋友不太一樣,簡單來說,以[研究、教學、服務]的正常學術生涯路徑通常會是:  a. 研究為主; 教學次之; 服務的部分先做系所內部的事,待升等完開始兼任學校教學/行政單位主管 b. 先做研究但因為到了一個新成立的系所,所以要參與很多的前期規劃/招生/制度建立,本質上"研究"還是重心,但教學服務的比重相對較多 但以我的狀況來說,剛回台的前三年一開始的路徑跟"b"很像,只是我在教學及服務上的比重反而遠超過了研究,而且當時因為學程的人手不足,所以可以算是包辦了[教學者、規劃者、各種行政執行者、甚至還要跟長官去募款]等多重角色,甚至在第四年以後到現在為止,我更早開始參與了院級到校級的整體規劃執行(通常菜鳥助理教授要等級提升後才會參與的),等於是一開始就不是先學習建立自己的研究團隊,而是先學會規劃並建立一組新的行政團隊。 上述這一段聽起來輕描淡寫,但我想身在學界的朋友應該可以理解這些事情對於有志於以學術研究為主的人來說,會造成多少的阻礙。的確,無可否認這間接影響了後來我要留在學界的些許障礙,甚至也讓我在某個時間點決定跳進了某一間新創以嘗試不同的方向。 不過我最終還是回來學術圈這一個路徑,但其實我非常感謝這些經驗,因為到現在行政同仁跟我抱怨說『邱老師,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