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工商服務] 布魯斯威力 兔 Blues Power II;台北愛樂電台 - 台北爵士夜,4/10 (六) 晚上12點

布魯斯威力 兔  Blues Power II;台北愛樂電台 - 台北爵士夜,4/10 (六) 晚上12點


以下轉自蘇重在臉書的Note


 



(台北愛樂電台,FM99.7,"台北爵士夜"節目,藍調系列專題:布魯斯 威力,每週六凌晨12:00,四月四日首播)



(前文引言...)一如節目主持人Daniel Shen在非撕不可 當中的留言:「兒童節凌晨首播,共襄盛舉者計有安室奈美
惠、桑田佳佑、吳俊霖〈AKA伍佰〉、蔡振南、陳建年、羅紘武、...,還有東歐的、阿拉真主的藍調等不勝枚舉,就是沒半個老黑。客倌您評評理,這是什麼鬼藍調節目啊這是?!」



首播第一集,只是一點"藍調這玩意兒其實挺好玩"的印象

所以播了一大堆受到藍調影響的世界各國音樂,特別是四

台灣歌手的演唱,希望給大家一點點"布魯斯其實就在你
身邊"
的感覺。

(引言結束)





至於布魯斯威力兔-4/11零時也就是Blues Power第二集的內容是什麼呢?前一篇介紹了前面六首
歌曲,現在,我們繼續:



7. "Roll Over Beethoven"--Chuck Berry

8. "Johnny B. Goode"--Chuck Berry

一九五零年代搖滾樂初起時的先鋒,他的作品裡有濃厚的藍
調
風味,"Johnny B. Goode"這首帶有勵志色彩的搖滾歌曲,好萊塢還不惜
鉅資,拍了一部關於這首歌曲創作始末的紀錄片,片名叫做"回到未來"‧‧‧‧‧‧



9. "Bo Diddley"-Bo Diddley

1950年代早期搖滾的重要創作歌手,他的名字很怪,樂

也很怪,他唱了一首跟自己名字一樣的歌曲,這更怪‧‧
‧‧‧‧



10. "Texas Flood"--Steve Ray Vaughan

漂亮的吉他音色,純粹的藍調風味,苦練成才的白人藍調新

望,卻因為飛機失事而英年早逝,非常可惜,這首"德州
淹大
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11. "Bessie Smith"--Bob Dylan

迪倫伯有兩大功績:首先,他是近代最讚的創作歌手(有"

一"嗎?要加"之一"嗎?)

其次,他讓吉米 罕醉克斯Jimi Hendrix勇於以歌手的身份出道(逃)‧‧‧‧‧‧



12. "The Fat Man"--Fats Domino

早期搖滾樂最受歡迎的幾位歌手之一,也是一位傑出的鋼琴
家,
為什麼他跟Chuck Berry、Bo Diddley的名氣後來沒有貓王這麼響亮?知名度差距
這樣大?傻孩子,FATS、CHUCK、BO他們三個都是黑人‧‧‧‧‧‧



13. "What I'd Say"--Ray Charles

超讚的歌手,超讚的歌,他的事蹟拍成了電影"雷之心靈傳
奇"
‧‧‧‧‧‧



14. "A Different Kind of Blues" --Andre Previn

作曲家/指揮 普列文同學寫了首樂曲叫做"一種不同的藍調",管弦樂團

配JIM HALL、SHELLY MANN等等爵士名家一起玩的一首古典樂曲,這普列文的
藍調,不同在哪裡呢?‧‧‧‧‧‧



15. "The Boogie Woogie Boy"--Albert Ammons

Ammons的演奏有多好呢?他跟幾個鋼琴家朋友193
0
在紐約的轟動演出,掀起了所謂的"Boogie Woogie狂潮",他所吸納的藍調傳承,跟他所影響的
後世樂手都是難以估計的,他是Blue Note唱片公司成立的第一位音樂家,事實上Blue
Note的老闆亞弗萊恩就是因為聽到Albert Ammons的演奏,才決定開唱片公司的‧‧‧‧‧





兩個小時的節目,其實很快,再下一週,我們會來談點不一
樣的
東西‧‧‧‧‧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桌球運動的未來在哪?

之前看到客家新聞雜誌針對新埔桌訓做的報導:台灣乒未來 裡面很清楚地介紹了新埔桌訓,以及點出不少台灣桌球界的問題 甚至,我覺得這些其實是台灣運動界的共有問題 請先看這兩段影片吧 (如果只想看裡面提到的問題,請直接看第2段; 但我強力建議從第一個影片開始看,因為可以看到葉教練用心帶球隊,還有球員們很認真用心練球的過程)

[讀書心得] 【當上主管後。只能默默崩潰? The Making of a Manager: What to Do When Everyone Looks to You】

  趁著連假用一個完整的空檔看完了這本【當上主管後。只能默默崩潰? The Making of a Manager: What to Do When Everyone Looks to You】,中文書名聳動但其實英文原名的意義更為重要,作者用一個輕鬆但又有結構性的方式來分享她在 FB 從菜鳥主管到資深主管的心路歷程與心得,也讓這本書在可閱讀性與知識豐沛性上得到良好的平衡。 這本書很適合給[將要第一次當主管、剛當上主管的朋友們],但其實對於已經當過主管多年的朋友,也是一本適合回頭檢視自己身為主管的足與不足之處,也因此這本書會被我列為未來在某個時間點重新拿出來重新閱讀的清單之中。 ------ 後面聊些看這本書的反思過程想到的事情: (講在前面,今天提到的這些工作經歷,對我來說都是無止境地學習,不管一開始走到某一條路徑是否為自主的選擇,但我真心都很感謝這一路上的機緣,不然我沒有機會走到目前這個方向) 先做一些背景回顧 : 其實從博班畢業回台以後,我在學術圈的工作歷程跟大部分走學術研究出身的朋友不太一樣,簡單來說,以[研究、教學、服務]的正常學術生涯路徑通常會是:  a. 研究為主; 教學次之; 服務的部分先做系所內部的事,待升等完開始兼任學校教學/行政單位主管 b. 先做研究但因為到了一個新成立的系所,所以要參與很多的前期規劃/招生/制度建立,本質上"研究"還是重心,但教學服務的比重相對較多 但以我的狀況來說,剛回台的前三年一開始的路徑跟"b"很像,只是我在教學及服務上的比重反而遠超過了研究,而且當時因為學程的人手不足,所以可以算是包辦了[教學者、規劃者、各種行政執行者、甚至還要跟長官去募款]等多重角色,甚至在第四年以後到現在為止,我更早開始參與了院級到校級的整體規劃執行(通常菜鳥助理教授要等級提升後才會參與的),等於是一開始就不是先學習建立自己的研究團隊,而是先學會規劃並建立一組新的行政團隊。 上述這一段聽起來輕描淡寫,但我想身在學界的朋友應該可以理解這些事情對於有志於以學術研究為主的人來說,會造成多少的阻礙。的確,無可否認這間接影響了後來我要留在學界的些許障礙,甚至也讓我在某個時間點決定跳進了某一間新創以嘗試不同的方向。 不過我最終還是回來學術圈這一個路徑,但其實我非常感謝這些經驗,因為到現在行政同仁跟我抱怨說『邱老師,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