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每年4月的第3個禮拜六,Record Store Day(唱片行日),大家一起去逛唱片行吧!


------------------------


4/20/2012 更新


正好有噗友把這篇舊文拉出來,順便作點更新


2012 年的 Record Store Day 是 4/21/2012


台灣現在也有第一家唱片行加入了,就是: 小白兔


http://www.recordstoreday.com/Venue/5424


-------------------------


 


你有多久沒逛過實體唱片行了呢?


現在越來越多人在網路上購買mp3,或是直接上網買實體CD


但你是否記得以前窩在唱片行,一張一張翻CD,看有沒有機會挖到塵封已久的寶物


或是懷念逛唱片行逛到跟店員都混熟的感覺嗎?


4/17/2010 是 Record Store Day (唱片行日)


放掉手邊的mp3,大家一起去逛唱片行吧!


 


http://www.recordstoreday.com/


(以下內容部份譯自 Record Store Day 官方網站)


Record Store Day 是由Chris Brown所提出的概念(不是歌手那位,這位是獨立唱片行Bull Moose的員工)



活動在2007年開始籌備,然後在 4/19/2008 於 San Franscisco 的 Rasputin Music


由Metallica開場,正式開始第一屆Record Store Day的慶祝活動(每年4月的第3個禮拜六)


活動當天,美國與世界各地的獨立唱片行還有樂手們都會一齊慶祝


每家獨立唱片行有不同的促銷活動


還有樂手們也會發行一些新專輯,甚至是獨賣會


 


今年的Record Store Day在4/17/2010舉行


目前已知在各地唱片行會有的活動: http://www.recordstoreday.com/InStore


還有Muse會在當天發表Exogenesis: Symphony的限量12"黑膠版本


或是Josh Ritter也會提早發布新專輯的黑膠版本


 


除了在美國以外,世界各地都有加入Record Store Day的獨立唱片行


這邊可以找到參與這個活動的店家: http://www.recordstoreday.com/Venues


很可惜,台灣還沒有,不過香港倒是有一家唱片行有加入


日本倒是有一大堆唱片行都參與了這個活動


 


在活動的原始精神上,主要是希望讓獨立唱片行們有個發聲的機會


所以在參與店家的設定上有所限制


但我覺得現在大家越來越傾向上網買音樂


實體唱片行越來越難生存


將這一天延伸到去逛逛所有實體唱片行的活動,似乎也不為過


 


雖然台灣沒有相關的類似慶祝活動


但就讓我們在這一天丟下電子格式的音樂檔案


回去重溫逛唱片行的熱情吧


大家約著一起去逛逛,順便當作樂友們的聚會吧


說不定各個音樂討論版或是討論區可以藉此辦一個網聚


 


 


註一:


活動對獨立唱片行的定義是: 


We’re dealing with real, live, physical, indie record stores—not online retailers or corporate behemoths


簡單說獨立唱片行就是販賣以販賣實體CD或黑膠唱片、以及獨立經營的唱片行


所以排除掉網路CD商店,或是那些巨大的連鎖唱片行


(不過這個定義有個有趣的地方,請看他們的贊助,其實那些大怪物們還是有贊助不少


包括Sony, WB, EMI等,所以我才覺得這個節日可以延伸到所有的實體唱片行)


留言

  1. 剛剛朋友在plurk問了一個問題,我也不知道該怎樣回答
    http://www.plurk.com/p/4gm23s

    他問: 問題是: 台灣現在還有幾家像樣的唱片行?

    這當然也是個問題
    單就我比較熟悉的爵士樂而言
    真的有認真在進的也只剩那麼幾家

    這也造成一種惡性循環
    實體唱片行越不進新東西
    大家就越不想去
    然後一直繞迴圈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桌球運動的未來在哪?

之前看到客家新聞雜誌針對新埔桌訓做的報導:台灣乒未來 裡面很清楚地介紹了新埔桌訓,以及點出不少台灣桌球界的問題 甚至,我覺得這些其實是台灣運動界的共有問題 請先看這兩段影片吧 (如果只想看裡面提到的問題,請直接看第2段; 但我強力建議從第一個影片開始看,因為可以看到葉教練用心帶球隊,還有球員們很認真用心練球的過程)

[讀書心得] 【當上主管後。只能默默崩潰? The Making of a Manager: What to Do When Everyone Looks to You】

  趁著連假用一個完整的空檔看完了這本【當上主管後。只能默默崩潰? The Making of a Manager: What to Do When Everyone Looks to You】,中文書名聳動但其實英文原名的意義更為重要,作者用一個輕鬆但又有結構性的方式來分享她在 FB 從菜鳥主管到資深主管的心路歷程與心得,也讓這本書在可閱讀性與知識豐沛性上得到良好的平衡。 這本書很適合給[將要第一次當主管、剛當上主管的朋友們],但其實對於已經當過主管多年的朋友,也是一本適合回頭檢視自己身為主管的足與不足之處,也因此這本書會被我列為未來在某個時間點重新拿出來重新閱讀的清單之中。 ------ 後面聊些看這本書的反思過程想到的事情: (講在前面,今天提到的這些工作經歷,對我來說都是無止境地學習,不管一開始走到某一條路徑是否為自主的選擇,但我真心都很感謝這一路上的機緣,不然我沒有機會走到目前這個方向) 先做一些背景回顧 : 其實從博班畢業回台以後,我在學術圈的工作歷程跟大部分走學術研究出身的朋友不太一樣,簡單來說,以[研究、教學、服務]的正常學術生涯路徑通常會是:  a. 研究為主; 教學次之; 服務的部分先做系所內部的事,待升等完開始兼任學校教學/行政單位主管 b. 先做研究但因為到了一個新成立的系所,所以要參與很多的前期規劃/招生/制度建立,本質上"研究"還是重心,但教學服務的比重相對較多 但以我的狀況來說,剛回台的前三年一開始的路徑跟"b"很像,只是我在教學及服務上的比重反而遠超過了研究,而且當時因為學程的人手不足,所以可以算是包辦了[教學者、規劃者、各種行政執行者、甚至還要跟長官去募款]等多重角色,甚至在第四年以後到現在為止,我更早開始參與了院級到校級的整體規劃執行(通常菜鳥助理教授要等級提升後才會參與的),等於是一開始就不是先學習建立自己的研究團隊,而是先學會規劃並建立一組新的行政團隊。 上述這一段聽起來輕描淡寫,但我想身在學界的朋友應該可以理解這些事情對於有志於以學術研究為主的人來說,會造成多少的阻礙。的確,無可否認這間接影響了後來我要留在學界的些許障礙,甚至也讓我在某個時間點決定跳進了某一間新創以嘗試不同的方向。 不過我最終還是回來學術圈這一個路徑,但其實我非常感謝這些經驗,因為到現在行政同仁跟我抱怨說『邱老師,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