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高教創新紀錄: 成大全校不分系專題優化

  [昨天來不及拍照,借用賴副校長的照片] 不分系的特色之一是每位學生在畢業之前都要獨立完成三個專題,學生須從自行探索定義題目、透過研究找出問題、深入分析、到最後嘗試進行解方發想的過程中持續以實踐來學習。 在這中間學生一定會遇到挫折或阻礙,但我覺得這些歷程其實也是最重要的經驗之一,同時也呼應到我們在講創業家精神(這邊講的是 mindset,不是真的要創業!)時最重要的一部分: 不怕失敗但也要從失敗中得到成長動力,所以我們一直覺得討論一個專題的好壞不該是只看結果的好壞,而該同時將學習過程列入考量。 在 蘇慧貞校長全力支持下,加上 賴明德副校長和 王育民教務長的領軍,還有 黃仲菁老師與 李孟學老師、很多很多成大老師以及更多學校行政同仁的一同努力,這幾年來成大不分系已將各種制度、專題進行方式與評量機制建立起來,但因為我們現在做的應算是高教教育裡極大膽的創新嘗試,因此我們必須要維持著持續滾動式修正的動力與能量。 在時間推進下,隨著成大全校不分系這幾年陸續開始有學生畢業,我們收集到越來越多的學生或各方回饋,加上今年開始 劉家幸老師和我也加入了不分系的行列,所以我們都覺得現在也是一個很好的時間點來做反思與再進化。 話講了這麼多,其實是要說為什麼昨天晚上我們要一起聚在一起討論專題制度的優化,因為我們都希望這三個專題能成為不分系學生未來進入職場或研究所的代表作品集,當然現在要說我們能否鬆動台灣職場對於學歷的執著還言之過早,但我們至少可以思考如何引導學生紮實地完成一個有質量的專題,讓他們能夠很自豪地拿出這些專題給任何人看! 昨天很高興我們往前推進了一大步,在賴副校長撥空與我們一起討論中,將專題的重要指標訂了出來,分別是: 「表達力」、「邏輯性」、「堅毅力」、「獨特性」、「重要性」,這五項將作為新一階段專題評量的重要參考依據,讓學生、指導老師與專題評審都能有具體的方向。 不過不分系的精神應該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突破,所以為了避免給學生們過多的框架,我們也刻意將指標拉到更高的層次,而非像傳統硬梆梆的指標。 當然,我們要做的還很多,甚至這些指標都還有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進來調整,但有了指標,未來學生要深入了解自我學習成效,或是老師們要去評估或優化教學方式,都能有更具體的參考依據。 以上,歡迎大家給我們更多的建議或指教,高教創新從來都不是一個人、一個單位、一間學校可以完成的,希望有更多...

所謂的大學新創生態系? (I)

  以大學為核心的新創生態系到底要長怎樣? 這個問題是這幾年來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同時也是實質參與規劃的部分,這中間包含了到處去看去聽去學習的過程 如果要問說我心裡有沒有一個目前最喜歡的學習目標,我應該會選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的 Swartz Center for Entrepreneurship (他們用短短的 3 分鐘影片把我想像中的大學新創生態系勾勒出來) 為什麼說我很喜歡這部影片,因為這些年看下來,一個好的大學新創生態系(創新創業教育也包含其中)絕對一直認為不該只是討論單一課程/活動,也不該把老師/學生/校友/產業/其他利害關係人做分開討論 因為大學的本質還是在於人才培育,而非開了多少間公司。當然在現代的趨勢下,大學還是需要思考永續營運,而非一直靠政府的支援,但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上頂尖大學最厲害的點在於能夠堅守住教育的本質,但又找出能說服讓外部(產業/校友/更多)拿出資源支撐學校永續發展的具價值規劃 CMU的這則影片用三個圈圈具體描述了如何從校園內部往外發展到外部連結,我們可以注意到這其實有很多樣的路徑,從大學生、研究生、老師、甚至到校友,這些才構成更完整的生態系,這也才是我心裡想像的藍圖 不過,我必須要說看別人的規劃當然容易,但照抄是不會有效的,各國各校的文化都不同,最終還是必須從更高層的系統面往下看,才能找出學校的特色與優缺點,並制定出如何以學校為核心的系統 喔,更重要的是,做這些事情最重要的是要實質動手規劃與執行,只有畫藍圖是不夠的~~~(其實最後這句是我最深的感觸) 這幾年聽看學了很多,也想了很多,我應該會慢慢把一些東西試著寫下來放到網誌上,歡迎任何朋友在FB或網誌上指教,這些事要越多人討論才有更好的想法~

PTT 歐美影集板板主 online 正式登出!

新上任的兩位板主都順利度過了實習期 我也可以正式辭掉歐美影集板板主了! 一眨眼間五年就過去了, 當初接板主時, 想說只是看到都沒人想要接手當時正在混亂中的歐美影集板, 所以我好管閒事的個性又跑出來參選, 原本以為只會接個1年就換人當, 或是會被板友們罷免下台,哈, 但真沒想到最後竟然一口氣當了超過五年, 這五年當中,我從美國回到臺灣, 也從博士生 online 中正式離線, 甚至還步入了幸福婚姻生活~ 所以當板主的這段時間,可能也會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五年吧! 當板主這段時間其實學到很多東西, 所以想想還是寫篇文章留著當紀錄吧。 1. 當 PTT 板主有很多福利? 並沒有! 這五年當中我只有被邀請參加過一次電影試映會(English Vinglish 救救蔡英文) 還有一次是 Portico Media 邀請的影集試映會, 其他什麼都沒有~~~~ 所以請大家不要對 PTT 板主抱持什麼幻想了, 好吧,也許歐美影集板平均上線人數 200 人還算是小板, 所以這些福利不會跑來找我。 喔,這不是福利, 但我覺得去公視辦歐美影集板板聚是件很酷的事情, 然後有一年年底還被公視找去以板主身份錄一小段募款影片, 這經驗更酷,但希望影片播出的那個時段的募款狀況不要特別差啊 XD 不過,也很可惜我沒有把握住機會,把跟公視這條線持續聯繫住, 不然歐美影集板應該可以玩更多有趣的活動 我個人覺得最大的福利就是: 我老婆當初因為聽到我是歐美影集板板主, 所以多看了我兩眼又多聊了幾句,最後不小心被我騙走了吧,哈哈哈。 2. 認真說,當板主還學到什麼? a. 一切都回歸到現有規定來走,判決標準一致,絕對不要被個人好惡影響決定 五年中我也收過被浸水桶板友寄來內容罵得很難聽的私信, 其他某些板友偶而也會有一些針對板主的推文, 但因為我確定我的判決是照板規走, 所以他要罵就隨他罵吧,我也不需要什麼特別回應,一切問心無愧。 b. 千萬別被群眾的言論風向帶走 還是跟上一點相似, 如果捫心自問確定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 就要堅持下去,不要被板友們的風向帶走, 如果因為板友說要罰誰就罰誰,要浸誰水桶就浸誰水桶, 我覺得這不是一個稱職板主該做的事。 c. 錯了就要承認! 雖然上面一直說要維持自己的...

[推廣] 由超熱血爵士樂推廣者 - Jerry Hsu 建立 的 Midland Taiwan Jazz Club

推薦的好東西當然要寫在最上面: MTJC-Midland Taiwan Jazz Club https://www.facebook.com/MTJCMidland-Taiwan-Jazz-Club-733041106786852 Jerry Hsu  很熱心地為了支援尼伯特賑災, 特地舉辦一個募資預購的活動 MTJC 16 - live album for Taitung , 將製作一張現場錄音專輯給大家認購,並將專輯收入捐出(詳細資訊請參考上方連結), 目前預計預購數目達 80 張就達到門檻, 所以請各位朋友們多多支持! 最後還有一件重要事, JazzInfo 原本一直有在將台灣爵士樂表演整理放到JazzInfo 的  Google Calendar 上供大家查詢, 不過這一年來我實在太多事而導至於已經有一大段時間沒在更新, 但因為 MTJC 也有將這些表演資訊放到 Calendar 上, 所以在經過 Jerry 同意後,以後我會將 MTJC 的表演資訊也放到 JazzInfo Calendar 上, 也就是說,我們兩邊的資訊將會同步,希望可以給大家更容易更完整的表演資訊! 關於爵士樂表演資訊, 同時也要推薦  Tammy Tang  做的手機app:  AROUND TAIPEI 台北爵士現場走透透  !

網路收藏書櫃改用 Readmoo 分享書的新服務了,歡迎來加好友!

https://share.readmoo.com/mooer/mzgpldtgo/bookshelf/shihfengchiu/total 原本我是 aNobii 的愛好者,因為他有很方便的條碼掃書直接進個人書櫃的功能, 不過不知道是怎樣的問題,他的手機app也常跟 aNobii 同步不到, 前一陣子正好看到 Readmoo 推出這個新的 Readmoo 分享書的服務, 有掃描條碼功能、手機app及匯入 aNobii 書櫃的功能,就決定跳槽到 Readmoo 來了。 如果有人已經有使用這個服務或是正要開始用,歡迎來加好友!

The Dave Brubeck Quartet - At Wilshire Ebell The Historic 1953 Los Angeles Concert

The Dave Brubeck Quartet - At Wilshire Ebell The Historic 1953 Los Angeles Concert AMG 20140915 Favorite: 8/10

A list of the 10 books that have affected me 十本曾經對我的人生造成影響的書

因為被推坑王 愛姐 在 臉書 上點名, 要列出十本曾經對我造成影響的書, 所以我只好誠惶誠恐地回家翻書櫃、列清單、照照片, 順便重拾以前看這些書的回憶。 現在回頭想想, 我選擇書的方式常常是以類型來區分, 每一個時期都有特別愛看的類型, 例如:武俠、科幻、科普、奇幻、歷史小說等, 在那個時期,就會找一堆同類型的書來看, 裡面會有非常喜愛的作品,也當然會有地雷, 但不管怎樣,這些書都構成了某一個時期的我, 隨著時間的堆疊,他們也變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下是我的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