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JazzInfo 爵士樂網路電台 (11/23~11/29)

20091123 ~ 20091129


這是24hr播放的爵士樂電台
週二至週六晚間10點到12點有特定主題的節目

電台網址
http://jazzinfo.no-ip.org:8000/
詳細內容請見
http://twjazzinfo.com/forum/viewthread.php?tid=297&extra=page%3D1



星期二(11/24) start at 9:42 PM

Bill Evans / Complete Fantasy Recordings CD3 & CD4 2:17:38



延續上週所播放的Complete Fantasy Recordings,本週放第3和4張

介紹請見之前的文章





星期三 (11/25) start at 10:00 PM

Miles Davis / Workin' With The Miles Davis Quintet 42:03

Miles Davis / Steamin' With The Miles Davis Quintet 39:49

Miles Davis / Relaxin' with the Miles Davis Quintet 36:40



老邁著名的ING系列

1956年5月11日,一口氣把這3張錄完

蘇重之前寫過介紹,請見

http://blog.sina.com.tw/709/article.php?pbgid=709&entryid=5469





星期四 (11/26) start at 10:00 PM

Mo Better Blues 37:45



Spike Lee所導的片子,他在裡面也有軋一角

Danzel Washington跟Wesley Snipes擔任男主角

電影是演爵士樂手的故事,所以片中多以爵士樂穿插

配樂由Branford Marsalis所作

台灣的HBO有播過,中文翻作愛情至上 (囧)

不確定現在還會不會重播,有空可以看看的小品電影



Leaving Las Vegas 56:19



Mike Figgs導演,Nicolas Cage主演

1996年,得到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同時被提名最佳女主角、導演、改編劇本

這是一部很寂寞又哀傷的片子

滿好看的,但強烈不建議在心情不好的時候看

HBO應該偶而會重播

配樂的話

Sting在裡面有唱幾首,他唱爵士普通,但配上電影還滿有感覺的





星期五 (11/27) start at 9:39 PM

Nina Simone / Four Women The Nina Simone Philips Recordings CD1 & CD2 2:20:59



這套4CD的boxset包含了Nina Simone在Philips時期的7張專輯

"Nina Simone in Concert", "Broadway-Blues-Ballads",

"I Put a Spell on You", "Pastel Blues", "Let It All Out",

"Wild Is the Wind", "High Priestess of Soul"

如果想要認識Nina Simone的聲音,這套是很適合的入門





星期六 (11/28) start at 10:10 PM

Miles Davis / In Person Friday Night At The Blackhawk

1:57:31



老邁在1961年4月21日的現場,樂手包括:

    * Miles Davis – trumpet

    * Hank Mobley – sax (tenor)

    * Wynton Kelly – piano

    * Paul Chambers – bass

    * Jimmy Cobb – drums

這個組合,除了將John Coltrane換成Hank Mobley以外

就是爵士樂史上最著名的專輯"Kind of Blue"的同批人馬

其實在4月22日在同一地點也有一場錄音

"In Person Friday Night At The Blackhawk"

由於時間的因素,將於下禮拜播放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桌球運動的未來在哪?

之前看到客家新聞雜誌針對新埔桌訓做的報導:台灣乒未來 裡面很清楚地介紹了新埔桌訓,以及點出不少台灣桌球界的問題 甚至,我覺得這些其實是台灣運動界的共有問題 請先看這兩段影片吧 (如果只想看裡面提到的問題,請直接看第2段; 但我強力建議從第一個影片開始看,因為可以看到葉教練用心帶球隊,還有球員們很認真用心練球的過程)

FW: 以毒攻毒、種痘不得痘──人類戰痘的免疫史 (中)

【文/江漢聲(作者為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 如果要說「以毒攻毒」,那麼同樣在十八世紀出現的「順勢療法」(Homeopathy)才是最激烈的一種另類療法。德國的哈內曼(C. FS. Hahnemann)觀察金雞納樹皮發熱,用來治療瘧疾的熱很有效,於是他提出以症狀相似的狀況來治療症狀,像辣椒治療發燒、鴉片治療昏睡症;他說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治療疾病的根本,所以他反對「對抗性」的治療,像以鎮靜劑來治療亢奮,或抗菌劑來殺菌,他的用藥原則是以少量的藥物來加強生命力,使生命力元氣增加,就可以消除症狀。這些藥物如果大量或過量中毒就是病人的病因,所以他把任何酊劑都稀釋成為無害的藥物做各種病的治療。這種療法馬上在歐美廣為流行,甚至有「同源療法」(isopathotherapy)的學派產生,主張直接用疾病的病源來治病,像以淋病膿汁治淋病,口服寄生蟲來治寄生蟲,如此「以毒攻毒」的作法也太荒謬了一些。 中國人最早迎戰天花 其實那時候最毒的傳染病是天花,「以毒攻毒」的理論似乎就是免疫學的靈感,但並沒有人想到用在天花。十八世紀時,天花在歐洲已散佈了至少兩百年,沒人知道它從什麼地方來,只知道它愈來愈普遍,在所有傳染病中,像天花這種容易感染給小孩的最為凶猛,有20%到40%的死亡率。在1719年一次流行中,巴黎就死了1萬4千人,1770年印度死亡人數超過300萬,全歐洲沒有一個國家不受其蹂躪,據估計,十八世紀共奪走歐洲6000萬人的性命。這種病毒感染,會使一個人突然高燒、頭痛、背痛、嘔吐和譫妄,進入緊急狀況,到三、四天後,皮膚出現紅色斑點,幾天後轉變成膿泡。這些膿泡多半出現在臉部眼睛,也會出現在前臂、四肢,如果病人存活下來,幾個星期後膿泡會結痂脫落,但就留下永遠無法消除的疤痕,稱之為天花。在十七、十八世紀間,全倫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帶著天花,而三分之二的盲人是由於天花所引起的。 在東方的中國,似乎更早受到天花的毒害。在古籍《皇帝內經》中並無記載,所以相傳是漢代馬援西征所帶回來的傳染病,在東晉開始流行,稱之為「虜瘡」,隋唐時則稱為「豌豆瘡」。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已有詳細敘述,〈時氣皰瘡候〉中認為這種全身都是的皰瘡,行如登豆,又稱「登豆瘡」,外形紫黑,則毒氣重;到了宋朝才稱為豆瘡,後來改「豆」為「痘」;明朝時天花已經常流行而成為一種常見的疾病。 相當於西方十七世紀的中國明朝末年,中國天花流行的情況據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