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06 3.31. 爵士樂裡的BASS

主題:爵士樂裡的BASS

主講人:蘇重

時間:3/30(四)pm 6:30

地點:活大107

參加對象:所有人(不限學生)

有人說,Double Bass在演奏爵士樂的時候,才有最寬廣的表現空間;也有人說,Double Bass,是最溫暖,最接近心跳的聲音。

準備和爵士愛樂社的同學們聊這個主題之前,曾經事先做了個簡單的網路問卷調查,第一段的[有人說]其實都是網友們提出來的意見。

在漫長的爵士樂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眾多的偉大低音樂器演奏者,不論演奏的是低音大提琴、電貝斯、大提琴,或者是土巴號,都曾經有人立下經典模範,甚至改變了爵士樂的發展方向。

然而,關於爵士樂的Bass,可以提出的問題多了:

艾靈頓公爵樂團麾下的吉米布蘭頓(Jimmy Blanton)怎麼樣改變了過往單純的「低音打拍子」的形式,而為樂團增添了搖擺質素?讓約翰柯川為他寫下了傳世經典<Mr. P.C.>的保羅錢伯斯(Paul Chambers),是怎麼樣了不起的演奏者?(在我們的迷你問卷調查當中,有一半的參予者都提到錢伯斯的名字)

查爾士明格斯(Charles Mingus)是怎麼樣的一位樂手?他為什麼帥到會寫下名字叫做<Pithecanthropus Erectus>、<Oh Lord Don’t Let Them Drop That Atomic Bomb On Me>的曲子?蓋瑞皮考克(Gary Peacock)難道真的只會混在Keith Jarrett三重奏裡面,整天跑日本賺錢?被本地樂評(也包括我啦)捧上天去的戴夫荷蘭(Dave Holland)真的有這麼厲害?查理海登(Charlie Haden)在搞什麼鬼?NHOP是誰?為什麼一大堆唱片裡都看到一個名字叫雷布朗(Ray Brown)?

在我們的小小調查裡,所有人都喜歡Double Bass,而對電貝斯比較沒有興趣,可是,這麼一來,日本雜誌喜歡說的[史上最強Bass Player]賈可(Jaco Pastorious)顏面何存?史坦利克拉克(Stanley Clarke)、馬可仕米勒(Marcus Miller)、賈瑪拉丁(Jamaaladeen Tacuma)大概也都不太爽。再說,光把Double Bass跟[溫暖]二字連在一起,好像也不太對得起玩前衛實驗的貝瑞蓋(Barry Guy)老兄喔。

最後一個問題,星期四,我真的講得完這麼多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桌球運動的未來在哪?

之前看到客家新聞雜誌針對新埔桌訓做的報導:台灣乒未來 裡面很清楚地介紹了新埔桌訓,以及點出不少台灣桌球界的問題 甚至,我覺得這些其實是台灣運動界的共有問題 請先看這兩段影片吧 (如果只想看裡面提到的問題,請直接看第2段; 但我強力建議從第一個影片開始看,因為可以看到葉教練用心帶球隊,還有球員們很認真用心練球的過程)

[讀書心得] 【當上主管後。只能默默崩潰? The Making of a Manager: What to Do When Everyone Looks to You】

  趁著連假用一個完整的空檔看完了這本【當上主管後。只能默默崩潰? The Making of a Manager: What to Do When Everyone Looks to You】,中文書名聳動但其實英文原名的意義更為重要,作者用一個輕鬆但又有結構性的方式來分享她在 FB 從菜鳥主管到資深主管的心路歷程與心得,也讓這本書在可閱讀性與知識豐沛性上得到良好的平衡。 這本書很適合給[將要第一次當主管、剛當上主管的朋友們],但其實對於已經當過主管多年的朋友,也是一本適合回頭檢視自己身為主管的足與不足之處,也因此這本書會被我列為未來在某個時間點重新拿出來重新閱讀的清單之中。 ------ 後面聊些看這本書的反思過程想到的事情: (講在前面,今天提到的這些工作經歷,對我來說都是無止境地學習,不管一開始走到某一條路徑是否為自主的選擇,但我真心都很感謝這一路上的機緣,不然我沒有機會走到目前這個方向) 先做一些背景回顧 : 其實從博班畢業回台以後,我在學術圈的工作歷程跟大部分走學術研究出身的朋友不太一樣,簡單來說,以[研究、教學、服務]的正常學術生涯路徑通常會是:  a. 研究為主; 教學次之; 服務的部分先做系所內部的事,待升等完開始兼任學校教學/行政單位主管 b. 先做研究但因為到了一個新成立的系所,所以要參與很多的前期規劃/招生/制度建立,本質上"研究"還是重心,但教學服務的比重相對較多 但以我的狀況來說,剛回台的前三年一開始的路徑跟"b"很像,只是我在教學及服務上的比重反而遠超過了研究,而且當時因為學程的人手不足,所以可以算是包辦了[教學者、規劃者、各種行政執行者、甚至還要跟長官去募款]等多重角色,甚至在第四年以後到現在為止,我更早開始參與了院級到校級的整體規劃執行(通常菜鳥助理教授要等級提升後才會參與的),等於是一開始就不是先學習建立自己的研究團隊,而是先學會規劃並建立一組新的行政團隊。 上述這一段聽起來輕描淡寫,但我想身在學界的朋友應該可以理解這些事情對於有志於以學術研究為主的人來說,會造成多少的阻礙。的確,無可否認這間接影響了後來我要留在學界的些許障礙,甚至也讓我在某個時間點決定跳進了某一間新創以嘗試不同的方向。 不過我最終還是回來學術圈這一個路徑,但其實我非常感謝這些經驗,因為到現在行政同仁跟我抱怨說『邱老師,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