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1920-1930年代爵士樂史簡介

1920-1930年代爵士樂史簡介


原文請見:http://jazz.about.com/od/historyjazztimeline/a/JazzByDecade192030.htm


 


1920到1930這段時間,發生了很多有關於爵士樂的重要事件


而這一切重要事件都是起源於1920年禁酒令的開始(直到1933年才結束)


Prohib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在這段時間裡,爵士樂聽眾正持續增加中


這導因於幾個原因


一個原因是錄製的唱片越來越多


另一個原因是含有爵士風格的流行樂團越來越受歡迎(如:Paul Whiteman Orchestra)


在此時,New Orleans開始逐漸失去身為爵士樂輸出中心的地位


樂手們開始陸續移往Chicago和New York等地


因此Chicago曾經短暫地成為爵士樂的首都


部份原因是因為這裡是Jelly Roll Morton, King Oliver 和 Louis Armstrong等人的定居城市


*Paul Whiteman-"Whispering"






 


 


 


同樣地,New York在這個時期也開始成為爵士樂的重鎮之一


James P. Johnson在1921年錄製的Carolina Shout


將ragtime與後來發展的爵士樂風做了結合


而大樂團也在此地開始蓬勃發展


1923年,Duke Ellington搬到New York


四年後,更成為Cotton Club的樂團領班


*James P. Johnson - "Carolina Shout"






 


 


 


Coleman Hawkins在1922年時搬到紐約


並加入Fletcher Henderson的樂團


在Lousi Armstrong短暫地加入Fletcher Henderson樂團的這段時間


Hawkins從Armstrong的音樂得到啟發


因而創造了屬於Hawkins的個人即興風格


*The Stampede by Fletcher Henderson and his Orch.






 


 


 


大部分人都知道,獨奏在爵士樂裡面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這個地位,也是在此時開始逐漸成型


這得要感謝Louis Armstrong在Okeh Recording錄製的Hot Five系列


眾多知名曲目裡面包含了:“Struttin’ With Some Barbecue,” and “Big Butter and Egg Man.”


Sydney Bechet的高超演出也在1923年所錄製的“Wild Cat Blues” and “Kansas City Blues.”中被保留起來


*Louis Armstrong & His Hot Five - Big Butter And Egg Man From The West - OKeh 8423






 


*Sidney Bechet - Wild Cat Blues






 


 


1927年,短號手Bix Beiderbecke與薩克斯風手Frankie Trumbauer一起錄製了In a Mist


這張唱片創造出一種與New Orleans風格大不相同的優雅風格


次中音薩克斯風手Lester Young更加發揚光大了這種風格


並與Coleman Hawkins的風格形成強烈對比


*Bix Beiderbecke - I'm Wondering Who (1927)









 


Lester的旋律性很強,演奏是以旋律為主軸            <= (這句感謝Jazznerd幫忙翻譯)


而Coleman Hawkins則是利用arpeggios(琵音)來構出和弦的變化


這兩者對未來bebop的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


*Lester Young - Jitterbug Jam









*Coleman Hawkins - The Hawk Flies High









 


 


Earl Hines, Fletcher Henderson, and Duke Ellington等人的大樂團


在這個時期開始慢慢地取代了New Orlean Jazz


爵士樂的中心,也從Chicago轉移到New York


尤其是當Louis Armstrong在1929年時搬到New York以後


這個趨勢就更加明顯了


 


附註:


有位朋友對這篇做了一點回應


我覺得也很有意義,所以經過他同意以後,補充在這裡:


 


其實現代即興是在這個時期奠定基礎的


在這之前,聽眾期待聽到每次都一樣的solo,


就像新不了情的sax solo是經典,真的即興會被罵


可是在Louie Armstrong與Lester Young這些很棒的即興家發跡後,


聽眾開始接受(期待)每次都不同的 solo,也就是即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桌球運動的未來在哪?

之前看到客家新聞雜誌針對新埔桌訓做的報導:台灣乒未來 裡面很清楚地介紹了新埔桌訓,以及點出不少台灣桌球界的問題 甚至,我覺得這些其實是台灣運動界的共有問題 請先看這兩段影片吧 (如果只想看裡面提到的問題,請直接看第2段; 但我強力建議從第一個影片開始看,因為可以看到葉教練用心帶球隊,還有球員們很認真用心練球的過程)

FW: 以毒攻毒、種痘不得痘──人類戰痘的免疫史 (中)

【文/江漢聲(作者為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 如果要說「以毒攻毒」,那麼同樣在十八世紀出現的「順勢療法」(Homeopathy)才是最激烈的一種另類療法。德國的哈內曼(C. FS. Hahnemann)觀察金雞納樹皮發熱,用來治療瘧疾的熱很有效,於是他提出以症狀相似的狀況來治療症狀,像辣椒治療發燒、鴉片治療昏睡症;他說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治療疾病的根本,所以他反對「對抗性」的治療,像以鎮靜劑來治療亢奮,或抗菌劑來殺菌,他的用藥原則是以少量的藥物來加強生命力,使生命力元氣增加,就可以消除症狀。這些藥物如果大量或過量中毒就是病人的病因,所以他把任何酊劑都稀釋成為無害的藥物做各種病的治療。這種療法馬上在歐美廣為流行,甚至有「同源療法」(isopathotherapy)的學派產生,主張直接用疾病的病源來治病,像以淋病膿汁治淋病,口服寄生蟲來治寄生蟲,如此「以毒攻毒」的作法也太荒謬了一些。 中國人最早迎戰天花 其實那時候最毒的傳染病是天花,「以毒攻毒」的理論似乎就是免疫學的靈感,但並沒有人想到用在天花。十八世紀時,天花在歐洲已散佈了至少兩百年,沒人知道它從什麼地方來,只知道它愈來愈普遍,在所有傳染病中,像天花這種容易感染給小孩的最為凶猛,有20%到40%的死亡率。在1719年一次流行中,巴黎就死了1萬4千人,1770年印度死亡人數超過300萬,全歐洲沒有一個國家不受其蹂躪,據估計,十八世紀共奪走歐洲6000萬人的性命。這種病毒感染,會使一個人突然高燒、頭痛、背痛、嘔吐和譫妄,進入緊急狀況,到三、四天後,皮膚出現紅色斑點,幾天後轉變成膿泡。這些膿泡多半出現在臉部眼睛,也會出現在前臂、四肢,如果病人存活下來,幾個星期後膿泡會結痂脫落,但就留下永遠無法消除的疤痕,稱之為天花。在十七、十八世紀間,全倫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帶著天花,而三分之二的盲人是由於天花所引起的。 在東方的中國,似乎更早受到天花的毒害。在古籍《皇帝內經》中並無記載,所以相傳是漢代馬援西征所帶回來的傳染病,在東晉開始流行,稱之為「虜瘡」,隋唐時則稱為「豌豆瘡」。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已有詳細敘述,〈時氣皰瘡候〉中認為這種全身都是的皰瘡,行如登豆,又稱「登豆瘡」,外形紫黑,則毒氣重;到了宋朝才稱為豆瘡,後來改「豆」為「痘」;明朝時天花已經常流行而成為一種常見的疾病。 相當於西方十七世紀的中國明朝末年,中國天花流行的情況據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