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每年4月的第3個禮拜六,Record Store Day(唱片行日),大家一起去逛唱片行吧!


------------------------


4/20/2012 更新


正好有噗友把這篇舊文拉出來,順便作點更新


2012 年的 Record Store Day 是 4/21/2012


台灣現在也有第一家唱片行加入了,就是: 小白兔


http://www.recordstoreday.com/Venue/5424


-------------------------


 


你有多久沒逛過實體唱片行了呢?


現在越來越多人在網路上購買mp3,或是直接上網買實體CD


但你是否記得以前窩在唱片行,一張一張翻CD,看有沒有機會挖到塵封已久的寶物


或是懷念逛唱片行逛到跟店員都混熟的感覺嗎?


4/17/2010 是 Record Store Day (唱片行日)


放掉手邊的mp3,大家一起去逛唱片行吧!


 


http://www.recordstoreday.com/


(以下內容部份譯自 Record Store Day 官方網站)


Record Store Day 是由Chris Brown所提出的概念(不是歌手那位,這位是獨立唱片行Bull Moose的員工)



活動在2007年開始籌備,然後在 4/19/2008 於 San Franscisco 的 Rasputin Music


由Metallica開場,正式開始第一屆Record Store Day的慶祝活動(每年4月的第3個禮拜六)


活動當天,美國與世界各地的獨立唱片行還有樂手們都會一齊慶祝


每家獨立唱片行有不同的促銷活動


還有樂手們也會發行一些新專輯,甚至是獨賣會


 


今年的Record Store Day在4/17/2010舉行


目前已知在各地唱片行會有的活動: http://www.recordstoreday.com/InStore


還有Muse會在當天發表Exogenesis: Symphony的限量12"黑膠版本


或是Josh Ritter也會提早發布新專輯的黑膠版本


 


除了在美國以外,世界各地都有加入Record Store Day的獨立唱片行


這邊可以找到參與這個活動的店家: http://www.recordstoreday.com/Venues


很可惜,台灣還沒有,不過香港倒是有一家唱片行有加入


日本倒是有一大堆唱片行都參與了這個活動


 


在活動的原始精神上,主要是希望讓獨立唱片行們有個發聲的機會


所以在參與店家的設定上有所限制


但我覺得現在大家越來越傾向上網買音樂


實體唱片行越來越難生存


將這一天延伸到去逛逛所有實體唱片行的活動,似乎也不為過


 


雖然台灣沒有相關的類似慶祝活動


但就讓我們在這一天丟下電子格式的音樂檔案


回去重溫逛唱片行的熱情吧


大家約著一起去逛逛,順便當作樂友們的聚會吧


說不定各個音樂討論版或是討論區可以藉此辦一個網聚


 


 


註一:


活動對獨立唱片行的定義是: 


We’re dealing with real, live, physical, indie record stores—not online retailers or corporate behemoths


簡單說獨立唱片行就是販賣以販賣實體CD或黑膠唱片、以及獨立經營的唱片行


所以排除掉網路CD商店,或是那些巨大的連鎖唱片行


(不過這個定義有個有趣的地方,請看他們的贊助,其實那些大怪物們還是有贊助不少


包括Sony, WB, EMI等,所以我才覺得這個節日可以延伸到所有的實體唱片行)


留言

  1. 剛剛朋友在plurk問了一個問題,我也不知道該怎樣回答
    http://www.plurk.com/p/4gm23s

    他問: 問題是: 台灣現在還有幾家像樣的唱片行?

    這當然也是個問題
    單就我比較熟悉的爵士樂而言
    真的有認真在進的也只剩那麼幾家

    這也造成一種惡性循環
    實體唱片行越不進新東西
    大家就越不想去
    然後一直繞迴圈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桌球運動的未來在哪?

之前看到客家新聞雜誌針對新埔桌訓做的報導:台灣乒未來 裡面很清楚地介紹了新埔桌訓,以及點出不少台灣桌球界的問題 甚至,我覺得這些其實是台灣運動界的共有問題 請先看這兩段影片吧 (如果只想看裡面提到的問題,請直接看第2段; 但我強力建議從第一個影片開始看,因為可以看到葉教練用心帶球隊,還有球員們很認真用心練球的過程)

FW: 以毒攻毒、種痘不得痘──人類戰痘的免疫史 (中)

【文/江漢聲(作者為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 如果要說「以毒攻毒」,那麼同樣在十八世紀出現的「順勢療法」(Homeopathy)才是最激烈的一種另類療法。德國的哈內曼(C. FS. Hahnemann)觀察金雞納樹皮發熱,用來治療瘧疾的熱很有效,於是他提出以症狀相似的狀況來治療症狀,像辣椒治療發燒、鴉片治療昏睡症;他說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治療疾病的根本,所以他反對「對抗性」的治療,像以鎮靜劑來治療亢奮,或抗菌劑來殺菌,他的用藥原則是以少量的藥物來加強生命力,使生命力元氣增加,就可以消除症狀。這些藥物如果大量或過量中毒就是病人的病因,所以他把任何酊劑都稀釋成為無害的藥物做各種病的治療。這種療法馬上在歐美廣為流行,甚至有「同源療法」(isopathotherapy)的學派產生,主張直接用疾病的病源來治病,像以淋病膿汁治淋病,口服寄生蟲來治寄生蟲,如此「以毒攻毒」的作法也太荒謬了一些。 中國人最早迎戰天花 其實那時候最毒的傳染病是天花,「以毒攻毒」的理論似乎就是免疫學的靈感,但並沒有人想到用在天花。十八世紀時,天花在歐洲已散佈了至少兩百年,沒人知道它從什麼地方來,只知道它愈來愈普遍,在所有傳染病中,像天花這種容易感染給小孩的最為凶猛,有20%到40%的死亡率。在1719年一次流行中,巴黎就死了1萬4千人,1770年印度死亡人數超過300萬,全歐洲沒有一個國家不受其蹂躪,據估計,十八世紀共奪走歐洲6000萬人的性命。這種病毒感染,會使一個人突然高燒、頭痛、背痛、嘔吐和譫妄,進入緊急狀況,到三、四天後,皮膚出現紅色斑點,幾天後轉變成膿泡。這些膿泡多半出現在臉部眼睛,也會出現在前臂、四肢,如果病人存活下來,幾個星期後膿泡會結痂脫落,但就留下永遠無法消除的疤痕,稱之為天花。在十七、十八世紀間,全倫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帶著天花,而三分之二的盲人是由於天花所引起的。 在東方的中國,似乎更早受到天花的毒害。在古籍《皇帝內經》中並無記載,所以相傳是漢代馬援西征所帶回來的傳染病,在東晉開始流行,稱之為「虜瘡」,隋唐時則稱為「豌豆瘡」。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已有詳細敘述,〈時氣皰瘡候〉中認為這種全身都是的皰瘡,行如登豆,又稱「登豆瘡」,外形紫黑,則毒氣重;到了宋朝才稱為豆瘡,後來改「豆」為「痘」;明朝時天花已經常流行而成為一種常見的疾病。 相當於西方十七世紀的中國明朝末年,中國天花流行的情況據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