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Plurk or Blog ?

前一陣子因為無聊+打混摸魚,開始玩plurk


就掉入了開網頁必開 gmail + plurk 的地獄


gmail是早就有的習慣,因為我有收信強迫症 XDDDD


 


plurk就比較有趣了


當初只是想上去看看在幹麼


結果發現已經有一群朋友在上面玩


我也就跟著加入到處亂入的行列,也因此多認識一些素未謀面的朋友


(我承認我都是在岔別人噗的題 )


 


講正經的


去年暑假回台灣時,跟蘇同學+丹尼男孩在聚會聊天時


就有聊到微網誌這個東西(其實這是我們少數聊到的正經事啦)


有人提到微網誌會讓我們在寫文章的能力退化


因為不論在facebook, plurk or twitter,在字數上都有限制


所以你必須在有限的字數內,講完你想說的話


好處是以後大家寫大綱或CD側標的技術會很好,壞處則是未來可能寫不出來像回憶似水年華那種碎碎念文章 XD


不過在我玩過一陣子以後,其實覺得當初我們想的問題可能過慮了


反正一段寫不下去,可以繼續推下一段,終究還是寫得完


像我這種愛碎碎念得人,就算連續推10噗,我也要把想寫的東西打完


所以套句鄉民用語,"問題不大"


 


單就plurk而言,其實個人覺得比較像msn的功能


而且是接受亂入功能的msn


也是發揮六度分離理論的一個最佳寫照


你可以從一個噗友的噗當中,認識到下一個噗友


即使不認識,只要有共通話題也還是可以聊


說不定聊到最後,發現根本就有共同認識的朋友


但msn就沒辦法作到這一點


如果沒有對方的msn,除非你被抓入msn會談中


不然是沒辦法認識其他新朋友的


Plurk現在做不到的是視訊跟傳檔案


等到Plurk有這個功能,也許msn或其他即時通訊軟體就有危險


甚至不用等Plurk或Twitter,Google Wave已經在做這件事了


但GW現在還在測試階段,我是用過後的感覺是還有很多要改善


尤其是lag的問題很嚴重,但在可見未來裡面,GW是有機會做大突破的


 


我好像又岔題了?!Plurk or Blog ?!


我不認為Blog會被Plurk取代,這兩者有相似,但本質的目的還是不一樣


沒錯,可能願意或有空花時間寫blog的人可能越來越少


但blog提供的是一個可以更完整把自己想寫得東西表達出來的環境


Plurk像在聊天鬼扯,你比較難期待在上面看到一個完整的討論或文章


(即使有,這噗可能不會有太多人理你,不然就是噗會長歪掉;因為我就做過這種事 = =)


所以基本上這兩者我是會讓他們並存啦


Plurk之類的東西,就放著聊天鬼扯;Blog就等閒暇之餘再寫點東西


 


-----------


我要很草率地結束這一篇,因為剛剛有個大陸同學問我要不要一起回家


因為不好意思說不要(如果是女同學我就考慮 = =)


所以先寫到這邊,以後有想到甚麼再繼續寫吧


留言

  1. 我本來的新年新希望
    是「減噗救人生」
    後來想想
    做不到的事還是別亂許願!

    版主回覆:(01/02/2010 12:51:38 AM)


    你還好吧?沒有噗得很嚴重啊
    我覺得我中毒比你深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桌球運動的未來在哪?

之前看到客家新聞雜誌針對新埔桌訓做的報導:台灣乒未來 裡面很清楚地介紹了新埔桌訓,以及點出不少台灣桌球界的問題 甚至,我覺得這些其實是台灣運動界的共有問題 請先看這兩段影片吧 (如果只想看裡面提到的問題,請直接看第2段; 但我強力建議從第一個影片開始看,因為可以看到葉教練用心帶球隊,還有球員們很認真用心練球的過程)

FW: 以毒攻毒、種痘不得痘──人類戰痘的免疫史 (中)

【文/江漢聲(作者為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 如果要說「以毒攻毒」,那麼同樣在十八世紀出現的「順勢療法」(Homeopathy)才是最激烈的一種另類療法。德國的哈內曼(C. FS. Hahnemann)觀察金雞納樹皮發熱,用來治療瘧疾的熱很有效,於是他提出以症狀相似的狀況來治療症狀,像辣椒治療發燒、鴉片治療昏睡症;他說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治療疾病的根本,所以他反對「對抗性」的治療,像以鎮靜劑來治療亢奮,或抗菌劑來殺菌,他的用藥原則是以少量的藥物來加強生命力,使生命力元氣增加,就可以消除症狀。這些藥物如果大量或過量中毒就是病人的病因,所以他把任何酊劑都稀釋成為無害的藥物做各種病的治療。這種療法馬上在歐美廣為流行,甚至有「同源療法」(isopathotherapy)的學派產生,主張直接用疾病的病源來治病,像以淋病膿汁治淋病,口服寄生蟲來治寄生蟲,如此「以毒攻毒」的作法也太荒謬了一些。 中國人最早迎戰天花 其實那時候最毒的傳染病是天花,「以毒攻毒」的理論似乎就是免疫學的靈感,但並沒有人想到用在天花。十八世紀時,天花在歐洲已散佈了至少兩百年,沒人知道它從什麼地方來,只知道它愈來愈普遍,在所有傳染病中,像天花這種容易感染給小孩的最為凶猛,有20%到40%的死亡率。在1719年一次流行中,巴黎就死了1萬4千人,1770年印度死亡人數超過300萬,全歐洲沒有一個國家不受其蹂躪,據估計,十八世紀共奪走歐洲6000萬人的性命。這種病毒感染,會使一個人突然高燒、頭痛、背痛、嘔吐和譫妄,進入緊急狀況,到三、四天後,皮膚出現紅色斑點,幾天後轉變成膿泡。這些膿泡多半出現在臉部眼睛,也會出現在前臂、四肢,如果病人存活下來,幾個星期後膿泡會結痂脫落,但就留下永遠無法消除的疤痕,稱之為天花。在十七、十八世紀間,全倫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帶著天花,而三分之二的盲人是由於天花所引起的。 在東方的中國,似乎更早受到天花的毒害。在古籍《皇帝內經》中並無記載,所以相傳是漢代馬援西征所帶回來的傳染病,在東晉開始流行,稱之為「虜瘡」,隋唐時則稱為「豌豆瘡」。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已有詳細敘述,〈時氣皰瘡候〉中認為這種全身都是的皰瘡,行如登豆,又稱「登豆瘡」,外形紫黑,則毒氣重;到了宋朝才稱為豆瘡,後來改「豆」為「痘」;明朝時天花已經常流行而成為一種常見的疾病。 相當於西方十七世紀的中國明朝末年,中國天花流行的情況據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