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海猿Umizaru (三部曲?!)


這一系列又是漫畫改編的
怎麼最近我都在看漫畫改編的電影或日劇啊?

海猿的漫畫很早就看過了
不過台灣的書名是翻成"海防英雄"
漫畫原著也很好看
不過人實在畫得不太賞心悅目
這篇重點不在漫畫,改天再針對漫畫另外寫

為甚麼會叫做海猿三部曲呢?
基本上他的結構是:電影海猿1--日劇海猿--電影海猿2
這三個部份分開看其實也可以
但我個人推薦要看就要全看,連貫起來才能感受到整個的劇情

首先是人物的部份
在個性上沒有大改變
男主角最大改變就是他找了比漫畫主角帥很多的伊藤英明
漫畫的主角畫得實在不太帥= =
然後女主角kanna的職業也做了改變
由記者變成設計師
這是因為劇情需要,關於這點後面會交代
所以基本上我覺得女主角幾乎可以算換個人了
但並無傷大雅啦
其他角色的話
跟漫畫裡差不多,該死的還是會死
會活的也都活下來了
加了幾個角色,不過反正重點不在他們身上,所以忽略不注意也還好

先從電影海猿1開始
這邊其實是以漫畫中間,主角仙崎大輔去做潛水員訓練開始
因為漫畫的Kanna是記者,在仙崎去受訓前就已經認識
而且兩人已經有點曖昧的感覺在
但電影從中間開始拍,不可能花力氣交代他們之前怎麼認識的
所以乾脆把Kanna整個角色特質改掉
讓他們倆在這邊相遇
這樣的改變我覺得還好
因為漫畫裡女主角的存在目的,重點不是在愛情戲的部份
而是要描述當你的伴侶是海上保安官時,那種心中永遠無法得到安定的感覺
所以關於記者變設計師這部份唯一的缺憾
就是沒辦法用旁觀者的角色讓觀眾更感受到救人性命的感動
(上面這點請去看漫畫,應該就知道我在說什麼)
電影第1集的重點在於受訓過程中的熱血+友情+毅力
其實真的很老套,但看得還是讓人熱血沸騰啊
我覺得這集其實算是日劇的前傳吧
交代男女主角相識的過程,還有描述男主角的個性
大致是這樣,還滿平淡的
還有個我不平衡的地方,電影把工藤弄得好遜啊....(這點也請翻漫畫)

到了日劇之後
劇情是描述仙崎受訓完,分發到船上所發生的故事
這邊大致上是跟著漫畫的事件在走
除了一些小地方的改變,但對整體劇情無妨
重要角色的離開跟死亡還是讓我非常地震驚
由於日劇可以拍得比較詳盡
所以在角色刻畫上也深刻許多
也可以明顯看到仙崎在精神上面的成長

電影海猿2的話
跟前面兩部就完全不一樣
這集根本就算是災難片了
裡面也沒花太多時間交代感情戲
重點都擺在海難上面
所以看這部時請用好萊塢災難片的心情去看
還是很熱血啦,但就是跟前面很不一樣

整體來說
這部片就是:熱血+友情+毅力
完全符合日本少年漫畫的基本內涵
這樣講似乎很老套,但日本人就是有辦法拍得讓人覺得很精彩
選海上保安隊這個題材也是很少見的
好萊塢的"海防最前線 the guardians"的劇本就是從這邊買過去的
還有,據說這部播出以後
日本的海上保安隊當年前往應徵的人數大量爆增
由此可見這部拍得多讓人熱血了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桌球運動的未來在哪?

之前看到客家新聞雜誌針對新埔桌訓做的報導:台灣乒未來 裡面很清楚地介紹了新埔桌訓,以及點出不少台灣桌球界的問題 甚至,我覺得這些其實是台灣運動界的共有問題 請先看這兩段影片吧 (如果只想看裡面提到的問題,請直接看第2段; 但我強力建議從第一個影片開始看,因為可以看到葉教練用心帶球隊,還有球員們很認真用心練球的過程)

FW: 以毒攻毒、種痘不得痘──人類戰痘的免疫史 (中)

【文/江漢聲(作者為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 如果要說「以毒攻毒」,那麼同樣在十八世紀出現的「順勢療法」(Homeopathy)才是最激烈的一種另類療法。德國的哈內曼(C. FS. Hahnemann)觀察金雞納樹皮發熱,用來治療瘧疾的熱很有效,於是他提出以症狀相似的狀況來治療症狀,像辣椒治療發燒、鴉片治療昏睡症;他說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治療疾病的根本,所以他反對「對抗性」的治療,像以鎮靜劑來治療亢奮,或抗菌劑來殺菌,他的用藥原則是以少量的藥物來加強生命力,使生命力元氣增加,就可以消除症狀。這些藥物如果大量或過量中毒就是病人的病因,所以他把任何酊劑都稀釋成為無害的藥物做各種病的治療。這種療法馬上在歐美廣為流行,甚至有「同源療法」(isopathotherapy)的學派產生,主張直接用疾病的病源來治病,像以淋病膿汁治淋病,口服寄生蟲來治寄生蟲,如此「以毒攻毒」的作法也太荒謬了一些。 中國人最早迎戰天花 其實那時候最毒的傳染病是天花,「以毒攻毒」的理論似乎就是免疫學的靈感,但並沒有人想到用在天花。十八世紀時,天花在歐洲已散佈了至少兩百年,沒人知道它從什麼地方來,只知道它愈來愈普遍,在所有傳染病中,像天花這種容易感染給小孩的最為凶猛,有20%到40%的死亡率。在1719年一次流行中,巴黎就死了1萬4千人,1770年印度死亡人數超過300萬,全歐洲沒有一個國家不受其蹂躪,據估計,十八世紀共奪走歐洲6000萬人的性命。這種病毒感染,會使一個人突然高燒、頭痛、背痛、嘔吐和譫妄,進入緊急狀況,到三、四天後,皮膚出現紅色斑點,幾天後轉變成膿泡。這些膿泡多半出現在臉部眼睛,也會出現在前臂、四肢,如果病人存活下來,幾個星期後膿泡會結痂脫落,但就留下永遠無法消除的疤痕,稱之為天花。在十七、十八世紀間,全倫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帶著天花,而三分之二的盲人是由於天花所引起的。 在東方的中國,似乎更早受到天花的毒害。在古籍《皇帝內經》中並無記載,所以相傳是漢代馬援西征所帶回來的傳染病,在東晉開始流行,稱之為「虜瘡」,隋唐時則稱為「豌豆瘡」。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已有詳細敘述,〈時氣皰瘡候〉中認為這種全身都是的皰瘡,行如登豆,又稱「登豆瘡」,外形紫黑,則毒氣重;到了宋朝才稱為豆瘡,後來改「豆」為「痘」;明朝時天花已經常流行而成為一種常見的疾病。 相當於西方十七世紀的中國明朝末年,中國天花流行的情況據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