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採金 環境殺手

http://udn.com/NEWS/WORLD/WOR4/2974714.shtml
採金 環境殺手
【綜合二十六日外電報導】

目前金價為一盎司五百美元,創十七年來新高。但據紐約時報報導,每盎司黃金也製造出卅噸有毒廢棄物,人類正在付出慘痛的環境代價。

與以往的黃金熱不同,目前的黃金熱和鞏固帝國、經濟或貨幣無關,它幾乎完全是由於中共、印度等國家對珠寶需求殷切所致。今天開採的黃金至少八成用於製造珠寶。

這種奢華風正在環保組織和金礦附近社區激起一場風暴,迫使第凡內珠寶公司和世界最大金礦公司不得不正視有關開採黃金的成本問題。第凡內董事長柯瓦斯基去年在報上刊登全版廣告,呼籲採金者面對越來越強大的抗爭,應進行改革。

清理礦場 要花540億美元

為了獲得一盎司黃金,礦工需要挖掘卅噸岩石,用有毒氰化物溶液澆淋,從中提取黃金。某些最大金礦的礦工每天要移走五十萬噸泥土,堆積成埃及金字塔般的土山。露天金礦給地表留下永遠的傷疤。

包括金礦在內的某些金屬礦,幾乎已和核廢料場類似,需長期清理。美國環保署去年估計,清潔這些礦場的費用可能高達五百四十億美元。

美國國會審計調查處最近一份報告嚴厲批評環保署,指出法律漏洞、公司掩蓋和聯邦監督不力,導致礦場清理費用攀高,使採礦公司可能避免支付清理費用。

金礦公司表示,他們創造了良好的工作,導致更嚴格的環保規定和獲得久經考驗的技術。在世界銀行協助下,他們開採了有助於當地發展的大金礦,受到許多政府歡迎。

菲律賓某省本月卻控告世界第五大黃金公司加拿大的Placer Dome公司拋棄廢料,汙染河川、海灣和珊瑚礁。這些廢料如以卡車裝運,可繞地球三圈。

開採一盎司黃金所產生的有毒廢料超過其他任何金屬,而黃金的工業價值很小。由於採金對環境造成的巨大汙染及有損公司聲譽,某些採金公司正在考慮是否繼續採金。

世界最大採金公司、澳洲的BHP Billiton在摧毀了兩千四百英畝雨林和一條大河後,於二○○一年出售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金礦Ok Tedi,聲稱「與我們環保價值不容」。

秘魯北部的雅納科查金礦,碧綠山丘被切割成光禿禿的岩層,猶如美國西部而不是安地斯山高原。山脈受到系統爆破,大型貨車把礦石堆成一座座人造山嶺,山上設置氰化物溶液的澆淋系統。氰化物把礦石中的金粒溶解出來進行冶煉。

在雅納科查這類金礦,獲得一盎司黃金需要澆淋卅噸礦石,還必須移走更多廢土。

有毒物質 危害若干世紀

但岩石首次接觸雨水和空氣,構成需花費數十億美元才能清理的環境汙染源。岩石中的硫化物會和氧氣反應產生硫酸,硫酸溶解岩石中的鈣、鉛、水銀等重金屬,即使含量很少,對人和魚類都有害。這種反應會持續若干世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桌球運動的未來在哪?

之前看到客家新聞雜誌針對新埔桌訓做的報導:台灣乒未來 裡面很清楚地介紹了新埔桌訓,以及點出不少台灣桌球界的問題 甚至,我覺得這些其實是台灣運動界的共有問題 請先看這兩段影片吧 (如果只想看裡面提到的問題,請直接看第2段; 但我強力建議從第一個影片開始看,因為可以看到葉教練用心帶球隊,還有球員們很認真用心練球的過程)

FW: 以毒攻毒、種痘不得痘──人類戰痘的免疫史 (中)

【文/江漢聲(作者為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 如果要說「以毒攻毒」,那麼同樣在十八世紀出現的「順勢療法」(Homeopathy)才是最激烈的一種另類療法。德國的哈內曼(C. FS. Hahnemann)觀察金雞納樹皮發熱,用來治療瘧疾的熱很有效,於是他提出以症狀相似的狀況來治療症狀,像辣椒治療發燒、鴉片治療昏睡症;他說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治療疾病的根本,所以他反對「對抗性」的治療,像以鎮靜劑來治療亢奮,或抗菌劑來殺菌,他的用藥原則是以少量的藥物來加強生命力,使生命力元氣增加,就可以消除症狀。這些藥物如果大量或過量中毒就是病人的病因,所以他把任何酊劑都稀釋成為無害的藥物做各種病的治療。這種療法馬上在歐美廣為流行,甚至有「同源療法」(isopathotherapy)的學派產生,主張直接用疾病的病源來治病,像以淋病膿汁治淋病,口服寄生蟲來治寄生蟲,如此「以毒攻毒」的作法也太荒謬了一些。 中國人最早迎戰天花 其實那時候最毒的傳染病是天花,「以毒攻毒」的理論似乎就是免疫學的靈感,但並沒有人想到用在天花。十八世紀時,天花在歐洲已散佈了至少兩百年,沒人知道它從什麼地方來,只知道它愈來愈普遍,在所有傳染病中,像天花這種容易感染給小孩的最為凶猛,有20%到40%的死亡率。在1719年一次流行中,巴黎就死了1萬4千人,1770年印度死亡人數超過300萬,全歐洲沒有一個國家不受其蹂躪,據估計,十八世紀共奪走歐洲6000萬人的性命。這種病毒感染,會使一個人突然高燒、頭痛、背痛、嘔吐和譫妄,進入緊急狀況,到三、四天後,皮膚出現紅色斑點,幾天後轉變成膿泡。這些膿泡多半出現在臉部眼睛,也會出現在前臂、四肢,如果病人存活下來,幾個星期後膿泡會結痂脫落,但就留下永遠無法消除的疤痕,稱之為天花。在十七、十八世紀間,全倫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帶著天花,而三分之二的盲人是由於天花所引起的。 在東方的中國,似乎更早受到天花的毒害。在古籍《皇帝內經》中並無記載,所以相傳是漢代馬援西征所帶回來的傳染病,在東晉開始流行,稱之為「虜瘡」,隋唐時則稱為「豌豆瘡」。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已有詳細敘述,〈時氣皰瘡候〉中認為這種全身都是的皰瘡,行如登豆,又稱「登豆瘡」,外形紫黑,則毒氣重;到了宋朝才稱為豆瘡,後來改「豆」為「痘」;明朝時天花已經常流行而成為一種常見的疾病。 相當於西方十七世紀的中國明朝末年,中國天花流行的情況據說有